A. 中国古代家具种类有哪些
中国古典家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原则上可分成“五大类”: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柜架类、杂项类。
1、椅凳类
汉代之前,人们是没有坐具,通常采用的以茅草、树叶、兽皮等制成的席子,席地而坐。直到一种被称为胡床的坐具从域外传入中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椅凳。后进唐朝的全力发展,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
其中椅子演化为三大种类:凳、椅子、宝座,并又细分成多种名称和造型:
(1)凳:方凳、圆凳、条凳、马札、脚凳、坐墩、杌凳、交杌、长凳。
(2)椅:交椅、太师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灯挂椅、皇宫椅等。
(3)宝座。
2、桌案类
桌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较高,是中国礼仪文化之邦传承的产物,也是礼仪接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的古代,对桌案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制度。比如,供桌供案主要应用于敬念仙逝长辈和敬供先人;八仙方桌主要应用于接待重要宾客,例如“请上坐”指的是八仙方桌朝南的左边位子;圆桌主要应用于家人共餐,一家团圆之意。
按生活习惯和用途,中式桌案类家具大致分为供桌、方/圆/月牙桌、几案、其他等。
3、床榻类
床榻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按材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珍贵硬质木材所制,如黄花梨、紫檀;另一类为白木材质,此类床榻或髹漆、或贴金、或镶嵌。
床榻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氏时代,那时还只是专供休息与待客所用的坐具,直到六朝以后才出现高足坐卧具。“床”与“榻”在席地而坐的时代,是有分工的。床体较大,可为坐具,也为卧具;榻体较小,只用于坐具。
魏晋南北朝以后,榻体增大,床与榻同样担负着坐卧两种功能,因而也就难以截然分清了。习惯上认为:床不仅长,而且宽,主要为卧具。榻身窄而长,可坐可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典家具中的拔步床、架子床、罗汉床、贵妃榻,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国时期的遗存,其中尤以清代的居多。主要有:拔步床、架子床、罗汉榻、罗汉床、贵妃榻。
4、柜架类
柜子的使用大约始于夏商时期,古时的“柜”,并非我们今天所见之柜,倒很像我们现在所见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则是专指室内存放东西的地方。出土文物中,截至目前年代最早的柜子,应该是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的小箱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漆木衣箱。我们这里说它是箱子,是按现代人的说法,如果按战国时的称呼,则应称为“柜”。
到了汉代,才有了区别于现今所谓“箱”的小柜子,柜呈长方形,下有四足,柜顶中部有可以开启的柜盖,并装有暗锁,柜身以乳钉作装饰。到了唐代,就有了较大的柜,能放置多件物品。宋代开始,已有专用的书柜,柜身呈方形,正面对开两门,内装两屉分为三格物。一直到明代之后,才创造出许多柜架类的新品种来。
从功能上区分,中国古典柜架家具大致可分为四类:
(1)卧室类:顶箱柜、官帽柜等;
(2)书房类:万历柜、网背书架、门书柜、千秋书架等;
(3) 珍玩类:多宝格、珍宝柜、博古柜等;
(4) 厨房类:亮格柜、碗橱等。
5、杂项类
按照杂项类的功能和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类别”:
(1)置物类:书箱、衣箱、官皮箱、百宝箱、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盘、提盒等;
(2)屏风类:地屏、床屏、梳头屏、灯屏、挂屏、曲屏风等;
(3)架具类:衣架、面盆架、镜台、烛台、承足(脚踏)等;
(4)摆件类:笔筒、墨盒、棋罐、瓶座、碟架、烟具、雕件等。
B. 古代家具的介绍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版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权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
C. 中国古代家具的介绍
《中国古代家具》主要内容: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茶文化回热,又为宣传和弘答扬中国民族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此,我们在上海文化出版社的有力支持下,在广大同仁的热忱鼓励下,决心在浩如烟海的茶文化领域中,努力寻求和发掘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古代茶具,将它编印成册,奉献给读者。旨在通过此举,能对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文化、生活艺术、社会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使植奶于中华大地的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焕发出新的异彩,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D. 古代家具文化的历史
是董伯信先生积二十余年之功才完成的力作。全书按历史时间顺序,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
不同种类的家具,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名为“综览”,十分恰切。作者首先在“绪论”中对新石器时代的家具作了讨论,然后将商周以后的家具的生产、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一、商周至三国时期为低矮型家具的流行阶段;二、两晋至五代是低矮型家具向高坐型家具转变的承前启后的过渡期;三、宋代以后则流行高坐型家具。明、清两代,实为中国古代家具的高峰期。作者特地各设一个专章,详加介绍。在“清代家具的形成及其特点”一章中,作者还以《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府的陈设、介祉堂的实物陈设为例,具体说明清式家具的形态特征、功能与艺术风格。
全书的介绍以各时期遗址、墓葬考古发掘出土及存世的实物为主要材料,以相关文献记述、绘画中的家具形象资料为辅助,结合文字说明,按家具的不同用途、品种、形态,一一分别展开。全书图像数百幅,印刷精良,彩图中家具的色泽、纹理清晰可见,质地似手可感。作者精心选用的大量的绘画名作、小说与戏曲作品的木刻插图,很多是艺术名作。因此,《中国古代家具综览》是一部兼具学术性、资料性、鉴赏性的好书。有此一编,读者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脉络,认识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风格,提高对家具文化的理解。
E. 中国古代的家具有哪些
现在有的以前都有~~秦汉开始家具就很发达了,所以你问中国古代家具有哪些,这个问题写本书都讨论不完,你要在这怎么回答你?
F. 古代的人用的家具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时家具比较少,还处于雏形期,摆设也就非常简单。所以,当时人在屋内的活动基本上以案、席为中心,比如“举案齐眉”、比如“入席饮酒”。后来发展为在席的后边加一个屏风。
到了清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清中期以后,随着玻璃的发展,室内光线大大改善,家具都有了固定的位置。卧室里面又不一样了,卧室里首先是一个架子床或一个拔步床,往往放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墙角,因为要保护个人隐私。
G. 古代家具大都由哪些木料制成
中国古代家具,除了紫檀、黄花梨、红木等名贵木材,民间家具采用更多的还是普通常见的
材质,-般称之为柴木,现简单做些介绍。
桦木:产东北华北,木质细腻淡白微黄,纤维抗剪力差,易“齐茬断”。其根部及节结处多花纹。古人常用其做门芯等装饰。其树皮柔韧美丽。蒲人对此极有感情,常镶嵌刀鞘弓;背等处。唯其木多汁,成材后多变形,故绝少见全部用桦木制成的桌椅。
杨木:我国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质细软,性稳,价廉易得。常做为榆木家具的附料和大
漆家具的胎骨在古家具上使用。这是所说的杨木亦称“小叶杨”,常有段子般的光泽,故亦
称“缎杨”,不是本世纪中才引进的那种苏联杨、大叶杨、胡杨等。杨木常有“骚味”,比桦木轻软。桦木则有微香,常有极细褐黑色的水浸线。这是二者的差别。
杜木:亦称“杜梨木”,色呈土灰黄色,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旧时多用此木雕刻木板和图章等。曾见山西商号所用微雕商标雕版,方寸之内人物、舟车,;山川、屋宇等精致之极,并有数百蝇头小字于其上,令人叹为观止。此版即杜木镌成。
柏木: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药,柏子可以安神补心。每当人们步入葱郁的柏林,望其九曲多姿的枝干,吸入那泌人心脾的幽香,联想到这些千年古木耐寒长青的品性,极易给人心灵上以净化。由此可知,古人用柏木做家具时的情境。柏木色黄、质细、气馥、耐水,多节疤,故民间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取其耐腐。北京大堡台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内著名的“黄肠题凑”即为上千根柏木方整齐堆叠而成的围障。可取香气而防腐。可见其在木植中级别之高。
樟木:在我国江南各省都有,而台湾福建盛产。树径较大,材幅宽,花纹美,尤其是有着浓烈的香味,可使诸虫远避。我国的樟木箱名扬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顶箱柜等诸品种。唯桌椅几案类北京居多。旧木器行内将樟木依形态分为数种,如红樟、虎皮樟、黄樟、花梨樟、豆瓣樟、白樟、;船板樟等。
核桃木:山西吕梁、太行二山盛产核桃。核桃木为晋做家具的上乘用材该木经水磨烫蜡后。会有硬木般的光泽,其质细腻无性,易于雕刻,色泽灰淡柔和。其制品明清都有,大都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其木质特点只有细密似针尖状棕眼并有浅黄细丝般的年轮。重量与榆木等。
楸木:民间称不结果之核桃木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无华,色暗质松软少光泽,但其收缩性小,正可做门芯桌面芯等用。常与高丽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轻,色深,质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区别要点。
楠木:是一种极高档之木材,其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南方诸省均产,唯四川产为最好。明代宫廷曾大量伐用。现北京故宫及京城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书楼,金漆宝座,室内装修等多为楠木制作。如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长陵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装修及家具,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可惜今人多不识之,常以拜物心理视之,觉得质不坚不重,色不深不亮,故而弃之。行内人视其质地有如下称呼:金丝楠、豆瓣楠、香楠、龙胆楠。另外,在山西等地民间,常称红木黄梨等硬木为“南木”,原意应为自南方的木材。乍听起来却极易与此“楠木”混同,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