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建材 » 海尔并购ge家电
扩展阅读
迈诺诗净水器滤芯怎么换 2021-03-16 21:54:39
家装强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海尔并购ge家电

发布时间: 2021-02-16 20:43:09

㈠ 海尔成功收购GE了吗

现在还没定论看看下面的资料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借助跨国收购加速国际化的进程,同时随着国际产业间的分工不断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希望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跨国并购也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家心中的乐土,可惜这些年虽然跨国并购不断,真正并购成功的并不多,前有TCL收购汤姆森、阿尔卡特出师不利,后来台湾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宣告失败,唯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联想12亿美元收购IBM PC业务。 2005年海尔12.8亿美元收购美泰克失败,仅仅三年之后,更为轰动的是海尔欲出资40-80亿美金收购GE白色家电业务,一出更为壮观的蛇吞象即将上演。 作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无论是借助私募基金、银行贷款还是过桥贷款,想必海尔在资金上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问题肯定出在海尔报出的收购价格值与不值以及收购之后是否真的能够带动海尔的国际化进程。 即使在收购IBM PC之前的联想,应当说在运作管理上已经实现了国际化,早在2000年便聘请麦肯锡作为公司的咨询顾问进行ERP推广,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更是聘请美林证券作为收购顾问,由于当时欲收购IBM PC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太多,联想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估,对联想掌控IBM PC业务的可能性及IBM运营PC业务亏损的现状做了充分的分析,可以说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成功与联想科学的收购决策评估流程有关,更与当时产业的大环境有关,如今海尔收购GE白色家电业务面临的竞争要远比联想当初收购IBM PC要激烈的多,博世-西门子、韩国三星、LG电子每一个国际化运作经验和实力都在海尔之上。 联想成功收购IBM PC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杨元庆,记得柳传志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杨元庆,可能联想也不会收购IBM,这句话一方面是谦虚,也说出了杨元庆在收购IBM PC的重要作用,联想收购IBM PC三年来的成功运作也证明了柳传志的这句话绝非谦虚,杨元庆成为这三年联想成功国际化的关键。 虽然三星总裁李健熙可能因罪入狱,没有人否认李健熙对三星的贡献,李健熙独特求学经历决定了其对日本及欧美市场的了解,李健熙的偏执也造就了现在国际化的三星,同样联想收购IBM PC的成功与杨元庆的偏执与好学有着决定性的联系。 联想收购IBM PC的成功与杨元庆大量使用外籍人士进入高级管理层有关,从收购之初的史蒂夫·沃德到现如今的阿梅里奥,包括一半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外籍人士,联想在雇佣外籍人士的开明造就了联想今日的成就,这一点从ACER使用兰奇作为总裁也可以得到体现,ACER能有如今的成功与兰奇的意外崛起有很大关系,当初ACER收购德州仪器笔记本部门虽然以失利告终,却意外的获得了当时作为TI欧洲主管的兰奇,兰奇的崛起带动了ACER的崛起不能不说是ACER收购TI笔记本业务的意外之喜,也可以印证外籍人士做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 其实杨元庆还是要感谢柳传志给了他宽松的管理环境,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国有控股企业都可以办到,也是海尔将来即使成功收购GE白色家电业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为走向国际化的中国知名企业,同样是借助收购而且是蛇吞象的收购,联想昨天面临的问题将来海尔都要面对,联想安然度过危险期进入赢利性增长,海尔能复制甚至超越吗?(作者:老杳) 转载

㈡ 中国企业收购外国企业案例,越多越好

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 5月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合并后的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新联想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全球企业个人电脑市场上占领先地位。新联想的强大实力包括国际知名的“Think”笔记本电脑品牌及中国知名的联想品牌等。 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支付给IBM的交易代价为12.5亿美元,其中包括约6.5亿美元现金以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股份。交易完成后,IBM拥有联想18.9%的股权。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联想个人电脑的合并使得联想的年收入将达约130亿美元,年销售个人电脑约1400万台。 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 持续亏损达5亿欧元(约合6.13亿美元)的西门子手机业务于上月被中国台湾最大的手机厂商明基收购。明基也因此一举跃升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品牌。根据双方的协议,今年10月1日之前,西门子集团将补足西门子手机部门此前的亏损,以没有负债的净资产方式将其手机部门移交给明基,同时西门子再提供价值2.5亿欧元的现金和服务支付明基,投入未来手机核心专利的开发、行销以及品牌推广。此外,西门子还将以5000万欧元购入明基股权 以目前明基股价计算约为2.5% ,成为明基战略股东。此次交易,明基将免费使用西门子所有与手机相关的专利。西门子在与明基达成的交易中约定,自2005年10月1日开始,西门子手机事业体将在净值无负债的基准下,将资产完全转移至明基,包括现金、研发中心、相关知识产权、制造工厂以及生产设备与人员等,明基将开始负担一切生产及人工等开销。 金融界网站6月11日消息 据《金融时报》报道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家电制造商青岛海尔(Haier)正考虑收购通用电气(GE)的家电业务,并已开始就顾问服务与投行接洽。 海尔是全球众多有意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潜在竞标者之一,交易价值可能高达70亿美元。 该交易知情人士表示,来自韩国、德国、土耳其、墨西哥、瑞典和意大利的家电制造商以及私人股本集团都在考虑收购这块业务。该业务去年的销售额为72亿美元,但长期以来一直是通用电气盈利能力最差的业务之一。 2005年,海尔与私人股本集团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和百仕通(Blackstone)联合竞购另一个美国的象征——家电集团美泰(Maytag),但最终输给了Ripplewood Holdings。 此后,中国和印度的制造商一直在竞购美国制造企业,希望将其低成本生产设施与美国的品牌和分销结合起来。中国的家电和消费电器制造商不仅能够在价格,而且能够在质量上与韩国和日本竞争对手相抗衡。 同时,对于中国和印度企业而言,与几年前相比,资金已不是太大的障碍。 在最初考虑收购美泰时,海尔缺乏资金,不得不依赖于合作伙伴为交易提供资金。 但现在,人民币已经升值,而且中国政府正鼓励企业投资海外,旨在抵消一部分巨大的经常账户盈余。 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高管表示,其任务之一就是为这类海外收购提供资金。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等银行也可能会为竞购提供资金,甚至在交易中取得部分股权。 尽管海尔现在不再需要合作伙伴的财务实力了,但管理问题仍是中国企业的弱项。 这意味着,海尔可能会考虑与美国本土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 通用电气拒绝置评,记者也未能立即联系到海尔对此置评。

㈢ 被海尔收购的美国通用公司最后怎么样了

据报道,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公司后,截止18年上半年通用电气家电公司的收入就增长了11%。

㈣ 冰箱排行 买什么牌子的冰箱好

电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在选电器的时候,有很多技巧性的问题,怎样选对适合自己的电器!我的建议是在商家做活动的时候,这时电器的价格比较优惠。

我当时选购冰箱的时候,受了销售员的影响,买回来以后,感觉买的大了,用不上,这真是浪费钱啊!

以上是我的个人建议,大家可以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处理并删除,谢谢。

㈤ 海尔为什么收购GE

3000多的机子在海尔很正常的 海尔的高端机是贵 比如说ES60H-T1(E) (E) 代表是非家电下乡 ES60H-Z3(XE) XE就是乡下产品

㈥ 格力和美的历史的不同

1、产业调整中,三大家电巨头的不同并购路径

2015年家电行业遇冷,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1-12月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4 万亿元,累计同比下降0.4%。而据中怡康测算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电中仅洗衣机实现微增长,零售额增幅约1.8%。

中国白电三大格力、美的、海尔的营收均出现下滑。根据三家公司2015年年报:

  • 海尔2015年总营收为897.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36.75亿元,同比下降15.01%。

  • 格力2015年总营收为977.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23.14亿元,同比下降12.95%。

  • 美的2015年总营收下降1384.41亿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反而上升15.14%,达1091.13亿。

  • 而在空调市场收到了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格力所收到的影响最为显著,总营收下降接近30%,但净利率上升2.37%达12.55%,明显领先其他两家公司。

    市场普遍认为家电行业将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但国内家电市场整合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未来目标将主要集中在国际整合或者产业转型和升级上。进入2016年,海尔、美的、格力相继发布并购方案,其并购标的背后隐含的未来发展战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尔收购GE家电

  • 交易方案

  • 预案时间:2016年1月16日;

    标的公司:通用电气家电业务(GEA);

    标的作价: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4.44亿元);

    支付方式:全现金支付;

    资金来源:上市公司自筹资金,及通过申请并购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获取的资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并购贷款金额不超过交易对价的 60%;

    上市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2013年417,401.74万元,2014年5,337,54.10万元,2015年4,300,76.05万元;

    标的过去3年净利润:2015年-5,795百万美元,2014年15,345百万美元 2014年13,355百万美元;

    业绩承诺:无;

    交易进程:已实现并表。

    1.2 美的连续收购东芝家电、库卡集团、意大利Clivet

    美的集团上半年公布的跨境并购除了最受关注的收购德国库卡,还有收购日本东芝家电,和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

  • 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交易方案

  • 草案发布时间:2016年5月26日;

    标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拟接受要约的股东所持有的库卡集团股份(最低意图持股比例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欧元/股的价格进行全面要约收购;

    标的作价:若库卡集团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东全部接受要约,收购总价约292 亿元人民币;

    支付方式:全现金支付;

    资金来源:银团借款和自有资金;

    上市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 2015年1,270,673万元,2014年1,050,222万元,2013年531,746 万元;

    标的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2016年1-3月21.1百万欧元,2015年86.8百万欧元,2014年68.1百万欧元;

    业绩承诺:无;

    交易进程:尚需通过美国CFIUS和DDTC的审查,前述政府审批最迟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购珠海银隆

  • 交易方案

  • 标的:珠海银隆100%股权;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15.57元/股的价格发行83,493.90万股,合计作价130亿元;新发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12.19%;

    标的历史净利润:2014年度扣费归母净利润-2.65亿元,2015年度扭亏为盈,全年扣非归母净利润4.33亿元,2016年1-6月扣非归母净利润3.22亿元;

    业绩承诺:2016年-2018年经审计的实际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2亿元、10亿元和14亿元;

    募集配套资金:15.57元/股的价格,锁价发行不超过62,263.29万股,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96.94亿元;

    募资用途:拟全部用于珠海银隆的建设投资项目;

    认购方:格力集团、银通投资集团、珠海拓金、珠海融腾、中信证券、孙国华、招财鸿道、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

    交易进程:股东大会募集配套融资相关等议案未能获得通过,目前正在着手修改方案。

    2、不同并购选择带来的收益与其背后的驱动力

    2.1 海尔和格力并购获得显著成效

    海尔和美的的海外并购都给其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并表业绩:

  • 海尔收购GE家电的交易于2016年6月6日完成,至9月底GE家电贡献收入143.5亿元,贡献归母净利润3.17亿元。

  • 美的收购东芝家电80.1%股权的交易于2016年6月30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并东芝家电增加主营业务收入38.73亿元人民币,增加归母净利润1970.2万元人民币。

  • 美的和海尔的并购都已获得显著的成效,但格力的并购却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碍。

    2.2 格力电器并购受阻,公司股权架构成为最大的诱因

    2016年10月30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结果。结果显示,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方案中关于募集配套融资的部分全部被否。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股权摊薄问题。

    小汪@并购汪在《格力百亿配融被否,董小姐VS中小股东? | 小汪天天见》一文中总结过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三大诉求,除了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外,剩余两大诉求均与格力电器的股权架构息息相关:

  • 格力股权分散,面临“野蛮人”入侵压力,存在巩固控制权需求

  • 格力电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仅18.22%,2015年曾面临险资入侵,中国人寿、前海人寿、安邦保险均曾大幅买进。主要竞争对手美的集团的控股股东关联企业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 格力电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层希望通过交易提高对公司的控制力

  • 格力电器管理层和公司国有控股股东格力集团在公司发展上曾经产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为首的格力电器管理层一直希望能够提高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

    反观美的集团和青岛海尔,则并不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电器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青岛海尔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美的集团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青岛海尔的创立时间相近,发展过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为国资背景。但最终却形成了不同的股权架构,出现如今这样迥异的并购路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3、复盘股权变动历史:从格力困境到美的、海尔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权架构隐含的内忧外患

    格力集团创立于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区发展经济总公司,而目前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珠海海利空调厂。

    格力电器很快发展为国内空调销量第一的龙头企业,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个发展期间,一直伴随着公司管理层与公司国有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其中两件事将双方的矛盾逐渐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电器成功树立品牌后,格力集团将格力品牌授权给旗下其他子公司,生产同质化产品,与格力电器争抢市场份额,引发了格力电器方面的不满。2001年时任总经理朱江洪曾提议格力电器收购格力集团旗下类似子公司,但遭拒绝。直到2004年,双方才达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团曾经试图将格力电器出售给国际空调巨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开利。当时曾有媒体报道称,格力电器管理层直至开利准备前往格力电器进行尽调,才得知格力电器将被出售。当时格力电器的董事长朱江洪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电器对于将企业转让给外资公司十分担忧”。

    但2005-2006年适逢国企改制,按照证监会股权分置改革意见中的规定,格力集团在改制一年内不能转让格力电器的股份,一年后转让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围以内,使得收购最终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东的高压之下,格力电器未能如美的、海尔一样借国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国资控制公司的股权架构的基础。

    同时,由于格力集团在股权分置一年后开始逐渐减持套现,最终目前作为控股股东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权,给公司留下了股权分散的隐患。

    3.2 美的、海尔:艰难MBO解决公司产权问题

  • 美的集团:国内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 美的集团的前身是创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资创办的塑料瓶盖生产厂,1980年开始生产风扇,此后相继注册“美的”商标和进入空调行业,并于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进行事业部制改造,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但创始人何享健一直对公司产权问题可能对公司未来产生的影响表示担忧。于是在2000年推动美的管理层和工会组织共同组建了美托投资。

    美托投资于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价格协议受让当地镇政府下属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价格再次协议受让。两次收购共计获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资约3.21亿元。最终美托投资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美的管理层完成了对美的集团的MBO,美的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权架构的“初始版本”。

  • 青岛海尔:持续数年的股权激励和“MBO”之路

  • 青岛海尔创立于1984年,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张瑞敏作为厂长接手时,这家工厂已经亏损147万元,濒临破产。张瑞敏接手后严格进行品控,还留下了因冰箱质量不过关下令员工亲手“砸冰箱”的美谈。

    此后海尔凭借出色的品控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发展成为冰箱企业龙头,1997年总营收就突破百亿,同时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尔一直致力于提高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谓“MBO”也引发了著名的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论战,后来被总结为“郎顾之争”。但海尔在论战中始终保持足够的低调和沉默,并表示公司的属性是“集体企业”而非“国有企业”。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权激励和“MBO”措施,将管理层对海尔的控制权提升到目前的情况。

    4、从差点被世界500强收购,走到成为世界500强之一,中国企业依然任重道远

    4.1 美的与海尔的发展史上,并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过收购东芝万家乐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2004年-2005年相继收购现代电器和金科电器等家电企业。同时开始就通过收购美泰克国际投资,间接控制另一家电巨头荣事达50.5%的股权,将公司业务向冰箱等领域拓展,并于2008年完成对荣事达的整体收购,同年收购另一国内冰箱龙头企业华菱集团,并购洗衣机龙头企业小天鹅。

    海尔集团则从一开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鱼”的理论,并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内相继并购红星电器和菜阳家电等数十家公司。同时很早就开始进入海外市场,从2002年开始就和日本三洋电器合作,此后分三次收购了三洋在日本、东南亚等地的家电业务,进行逐步整合消化。还在2012年收购新西兰家电巨头Fisher & Paykel。

    4.2 格力电器发展史少有“并购身影”,资本结构差异导致处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电器的历史上少有“并购”这一关键词的出现,此前最为著名的一次“并购”是差点被格力集团卖给美国开利。此次130亿收购珠海银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

    小汪@并购汪查阅三者2016年三季报发现,美的集团账面货币资金为185.84亿元,青岛海尔账面货币资金为198.67亿元,而格力电器的账面货币资金高达972.34亿元人民币。然而在并购的表现上,前二者在举债收购国际产业龙头,进行产业链的拓展和升级;格力则在发行股份收购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谋求转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司控制权方面的“外忧内患”。

    这样的情形,固然和企业家个人管理风格和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但其中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也绝对无法忽视。美的和海尔在艰难的“MBO”过程中虽然面临了诸多争议,但确实解决了企业产权问题给公司带来的隐患。而格力电器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则难免使公司的发展受到掣肘,最终造成了如今格力电器与其他两者截然不同的处境。

    然而即便在不断跟控股股东进行博弈,面临了诸多的“外忧内患”,格力电器的业绩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认地十分出色。

    格力电器从当初差点被世界500强收购,走到了今天,成为世界500强之一。而兜兜转转,当初差点收购了格力的美国开利,其旗下拉美业务则被格力电器的最有利竞争者美的集团收入囊中。

㈦ 海尔张瑞敏如何领导收购美国GE家电

张瑞敏认为海尔收购美国GE家电并不是来领导他们的,自己既不是领导也不是上级,只是股东而已,而张瑞敏认为上级和领导是同一个人,那就是用户。

㈧ 为什么现在总听到华为和格力,小时候的海尔干什么去了

华为与格力都是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任正非与董明珠已经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家,甚至堪称企业家中的领军人物。华为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是华为手机,华为+荣耀品牌手机,销量已经是国内第一,全世界第二。格力的空调在国内是不可挑战的王者,销售量远远超了其他品牌。但是在趣评小时候,海尔这个品牌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海尔总裁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甚至频繁出现在教科书上面。现如今,关于海尔的消息越来越少。那么,海尔到哪里去了呢?第一,海尔依旧是一家巨头企业,甚至还在2018年与2019年入选《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第二,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海尔的知名度下滑,与海尔并不擅长互联网营销有关。

张瑞敏

欢迎大家讨论,你认为格力与海尔哪一家的产品质量更好?

㈨ 海尔电视进入主流媒体后怎么样退出

1月15日晚间,青岛海尔官方发布的一则重大资产购买预案:该公司已与美国通用电气(GE)签署了《股权专与资属产购买协议》,拟通过现金方式向通用电气购买其家电业务(以下简称“通用家电”)相关资产,交易金额为54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自信心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展海外并购。更多关于海尔http://www.big-bit.com/news/22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