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的作者
元好问
(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寓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元好问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1962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著有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点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今存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 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
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金章宗
明昌元年庚戌(1190)一岁,生于秀容,出生七月,即过继与其叔元格。
承安元年丙辰(1196)七岁,始学为诗,有神童之称。
泰和三年癸亥(1203)十四岁,从郝天挺问学。
金宣宗
贞祐二年甲戌(1214)二十五岁,蒙古军围燕京。五月,自燕京迁都汴京。乱后避兵至汴京。作石岭关所见》《梁园春》等。
贞祐三年乙亥(1215)二十六岁,蒙古军攻陷燕京。作《过晋阳故城书事》等
贞祐四年丙子(1216)二十七岁,二月,蒙古军围太原。夏,奉母移居河南三乡。十月,蒙古军破潼关入河南。作《老树》等。
兴定元年丁丑(1217)二十八岁,家居三乡。作《论诗三十首》等。
兴定二年戊寅(1218)二十九岁,自三乡移居河南登封。十月,蒙古军攻陷太原、平阳。作《秋怀》等。
兴定四年庚辰(1220)三十一岁,夏,游洛阳。作《西园》等。
兴定五年辛巳(1221)三十二岁,在汴京登进士第。座主为赵秉文。作《家山归梦图》等。
元光二年癸未(1223)三十四岁,夏,过昆阳。作《昆阳》等。
金哀宗
正大元年甲申(1224)三十五岁,五月,应宏词科合格,权国史院编修。从京中文人游。作《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等。
正大二年乙酉(1225)三十六岁,夏,辞史院职,归登封。著《杜诗学引》。作《饮酒》《后饮酒》《南溪》《颍亭留别》《少室南原》《颍亭》《梁县道中》《横波亭》等。
正大三年丙戌(1226)三十七岁,任河南镇平县令。
正大四年丁亥(1227)三十八岁,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作《宿菊潭》等
正大五年戊子(1228)三十九岁,金将领元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作《张主簿草堂赋大雨》《别程女》《长寿山居元夕》等。
正大六年已丑(1229)四十岁岁,服母丧,闲居内乡白鹿原。著《东坡诗雅引》。作《山居》《范宽秦川图》《赤壁图》等。
正大七年庚寅(1230)四十一岁,闲居白鹿原。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作《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邓州城楼》等。
正大八年辛卯(1231)四十二岁,正月,蒙古军围凤翔。四月,陷之。八月,赴汴京,任尚书都尚掾。作《岐阳三首》《雨后丹凤门登眺》《李屏山挽章》等。
天兴元年壬辰(1232)四十三岁,三月,蒙古军围汴京。十二月十六日,金哀宗出奔河北。在汴京,任左司都事。作《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眼中》等。
天兴二年癸巳(1233)四十四岁,四月,金朝守将崔立以汴京降蒙古。擢为左右司员外郎,参与《功德碑》事件。被蒙古军拘管出京至聊城。作《俳体雪香亭杂咏》《癸巳 四 月二十九日出京》《癸巳五月三日北渡》《续小娘歌》等。
天兴三年甲午(1234)四十五岁,正月,蒙古与南宋联军陷蔡州。哀宗自杀。金亡。六月,崔立被刺杀。在聊城。作《即事》《喜彦深过聊城》《秋夜》《十二月六日》《梦归》
《甲午除夜》等。
蒙古
太宗七年乙未(1235)四十六岁,移居山东冠氏县。七月,游济南。作《学东坡移居》《泛舟大明湖》等。
太宗九年丁酉(1237)四十八岁,秋,暂归忻州。冬,还冠氏。作《游黄华山》《卫州感事》《羊肠坂》等。
太宗十年戊戌(1238)四十九岁,夏,至东平。秋,携家归乡,途中暂寓济源。作《出东平》等。
太宗十一年已亥(1239)五十岁,夏,发济源,越太行山,归忻州。家居读书山。作《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外家南寺》等。
太宗十二年庚子(1240)五十一岁,家居。作《东山》《九日读书山》等。
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五十二岁,北游雁门、应州、浑源等地。作《杏花二首》《雁门道中书所见》等
蒙古
乃马真后二年癸卯(1243)五十四岁,秋,应耶律等之邀,赴燕京。冬,归忻州。作《出都二首》等。
乃马真后三年甲辰(1244)五十五岁,秋,至燕京。归途中游洛阳。作《洛阳》等
蒙古
海迷失后元年戊申(1248)六十岁,夏,至真定,筹备刻刊《中州集》。作《自题中州集后》《客意》《种松》《镇州与文举百一饮》等。
蒙古宪宗二年壬子(1252)六十三岁,居真定获鹿。作《壬子寒食》等。
蒙古宪宗四年甲寅(1254)六十五岁,夏六月,游五台山。作《台山杂吟》等。
蒙古宪宗五年乙卯(1255)六十六岁,《中州集》出版。游汴京。作《出都》等。
蒙古宪宗七年丁巳(1257)六十八岁,九月,卒于获鹿。
Ⅱ 小花仙并帝莲双姐妹都叫什么名字
清明,无霜
Ⅲ 求现代兄弟年下文或校园BL文。
腐女本色
第一章耽美狼养成记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主角之一纪专寒诗同学,性别:女属。没错,她是个女滴!大家别急,别急哈,您看的是耽美文,请您慢慢往下看!
纪寒诗,某高中三年级女生。高二那年的暑假,她疯狂迷上了穿越文,于是,只要和穿越有关的文章,她都会买来或下载下来刻苦攻读。看着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埋头用功的劲头儿,把她回家休假的爸妈给乐坏了。
看看俺家的闺女,才高二就已经有了备战高考的觉悟,多懂事儿啊,这以后到了高考,一线大本是绝对没问题啊!
PS:纪寒诗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一年到头儿的在国外常驻,平常,家里只有纪寒诗和她的姥姥。
“诗诗啊,先别学了,出来把妈做的银耳莲子汤喝了,回头看上火喽。”
寒诗的妈妈端着一盆刚做得的银耳莲子汤从厨房里走出来喊道。
话说你闺女何止上火呀,这人都快走火入魔了!
良久,穿着一身家居服的纪寒诗才在老妈的再三催促下,光着脚丫儿披头撒发地从自己的卧室中走了出来,两只漂亮的丹凤眼熬得通……
Ⅳ 池中并帝莲解一最佳数字
雍正,康熙来第四子,这几年的宫自廷剧中都称四爷,而“4临”,或“4至”都指40,而雍正即位后,将其兄弟一干人等迫害,可取清零之意,则为数字“4”。还有一种解释,既然谜题出来是1-16,那么有意划定范围,也可以取“皇帝驾临,耀武扬威”,那就是“15”了。再者,对于大家熟知的,雍正的几个兄弟,唯有13得以善终,或可以理解为留下了13
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啥意思
西湖的美丽景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诗句注释]
毕竟西湖六月中,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
风光不与四时同。
景色与其他时候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
一望无际的荷叶是那么郁郁葱葱。
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显得特别红艳。
Ⅵ 古代服装称谓
以汉服为例,古代服装称谓有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
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2、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3、绛纱袍
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汉唐衣冠,仅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绛纱袍是宋代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绛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
4、襕衫
襕衫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
至明代,圆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而有横襕的襕衫并未消失。明代小说中对襕衫多有描写,一般写为秀才等人的装束。
5、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明代马面裙较为简洁,两侧的褶大而疏,为活褶。有没有任何装饰的马面裙,有装饰底襕的,有装饰底襕+膝襕的裙子。和清代汉人女子所着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马面裙不重视马面的装饰,多与裙襕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