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
(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的上一大变革。
(3)出现软垫。
《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
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
(589~960年)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权用功能分类。
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描绘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工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组合家具,称为燕几。
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叶(16世纪),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
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代家具的风格。清代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现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苏作大体师承明式家具特点。
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的来看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由于繁缛的雕饰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触感也不好。清代家具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肓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北京时间砂、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代家具的精粹。家具种类为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连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家具有博古柜架、架格、闷芦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
在统治阶级(如宫廷、官府)的家具,他们大多追求繁锁的装饰,采用陶瓷、玉石、象牙、贝壳等做装饰,特别是宫廷家具采用工艺美术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制成漆木家具。广大的民间家具制造业追求适用、经济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业。
19世纪后半叶,它是一种保持前期传统的形式,仅在局部杂以中西混合雕饰的家具。后来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继出现了有外商投资开办的家具厂,有从事经营中国传统家具的,有专门仿制欧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家具的。中国家具的近代家具就是在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革。无论是品种、形式、结构和工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以后) 20世纪初,各地相继办起家具手工业工场。至1920年,全国木器工场和作坊以及手工艺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业队伍,家具生产出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与"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并存的局面。传统家具生产有久远的历史和广大市场,如江西赣县的彩绘皮箱、江西铅山河口镇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家具、北京的雕漆家具、扬州的螺钿家具等,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北京雕漆屏风曾于1914年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
20世纪30~40年代,随着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的交流与传播,中国近代家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业者筹办的家具工厂先后在各大城市开业。根据不同的加工手段与工艺,往往分为中式家具与西式家具两种行业。从此,中国的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就按照不同的经营方式发展着。现代家具由于采用了比较简化的榫结构易于推广应用,尤其是当胶合板(如采用纤维板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板式家具)问世后,框式嵌板的结构得到了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为我国广大地区乐于采用的工艺做法。但其发展是不平衡而缓慢的,内地的许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家具形式仍保留着中国传统家具的面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工艺也面临着工业化的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专业工厂的兴起和扩大以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中国现代家具的发展。80年代,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家具企业大量引进欧洲家具的生产设备,主要是板式家具生产线或单机配套设备;在硬件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武装”。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并未使这些设备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此时开始重新出现作坊式私营企业,并在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迅速成长。中国家具接受着西方现代家具思想的洗礼,家具行业发展迅猛、朝气蓬勃。一个现代产业的雏形初步形成,办公家具企业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⑵ 家具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要图
你的问题很逗,根抄本很难回答! 如今,世界已经焕然一新,社会的变化是那么得快。眼睛一眨,30年过去了,身体一转,家具变新了,世界的更新是那么得快。
你看,门结实了,椅子有多种多样,桌子有长有短,书柜是高的,有好几层,床有大有小。家里有空调、电风扇,不用扇子了。家里有电灯、台灯,不用蜡烛了。现在不像以前,门、椅子、桌子、书柜、床都是用木头做成的,不太结实,没有空调、电风扇、电灯、台灯,用蜡烛照明。现在是新社会,是红军创造的新世界。所以,我们要纪念改革开放30年,纪念为社会创造美好的红军
⑶ 2020年家居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家装(家庭装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0年中国家居行业或将到了沉淀、积累关键时期
在过去的2019年里,家居行业经历了业绩下滑、破产倒闭、高管离职;也经历了技术创新、融资并购、海外上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我国建材家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于2014年突破4万亿元,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8年我国家居建材市场规模达到4.34万亿元,同比增长2%。而到2019年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4.43万亿元。,同比增长2.2%,较2018年相比形式更为严峻。
2013-2019年中国家居建材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备注:2014年市场规模增速为9.4%)
趋势一:新品牌融资规模将扩大
在家居行业去年的60余起融资中,产业资本作为投资方的融资事件总数达22起,且巨头公司“跨界”趋势愈发明显。
如今,个性化、体验化的家居消费正逐渐成为主流,代际更替之下,消费市场不断变化,在家居行业,新品牌的变革也正在进行。
一方面,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对于小众化、个性化的家居设计产品的需求上涨;另一方面,对家居生活方式有独特情怀的年轻一代创始人进入家居行业,为行业赋予了更多色彩。
业内人士预测,2020年,在家居家装行业小幅涉猎的强势产业资本方,将利用资金优势持续深入扩张。而随着消费者产品体验的丰富,家居新品牌将迎来更大的融资规模。家居企业在短暂的焦虑过后,需要坚定步伐,做好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趋势二:场景化销售将更加精准
2019年,家居行业的新变化层出不穷。三、四线城市消费力“逆袭”、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二次装修带来循环消费……业内人士分析,2020年,家居家装行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需要依靠创新和服务的力量持续沉淀价值。
随着消费升级,未来消费者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展示方式以及对产品的体验。但不同群体的体验感不尽相同,因此,对家居品牌产品的场景化销售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两年,红星美凯龙、百安居、宜家等家居卖场以及一些家居品牌,都纷纷提出了场景化销售的概念并加以实施。尤其是在企业布局新零售的过程中,家居场景化销售更是核心。以红星美凯龙为例,去年9月,红星美凯龙Living至尊生活馆开业,以场景化的布局,汇聚了休闲饮品、进口床品、进口厨具、居家装饰、自然景观等多个艺术化的生活业态,为消费者提供了沉浸式的场景化销售体验。
趋势三:绿色环保消费优胜劣汰
2019年,在新技术、新政策、新消费群体等多维度的新兴变量交错重叠之下,家居家装行业新物种不断演化升级。
但无论企业能够提供多么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营销模式如何转变,绿色环保永远是消费者的底线。
去年起,众多家居品牌重新设定了健康环保的定位。司空新家装将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引入家装;百安居为消费者提供环保量房、环保设计、环保材料、环保施工四大环保体系,以及多项环保管控措施;除此之外,尚品宅配、我乐家居等众多板式定制家居企业也纷纷推出了环保无醛的定制家居产品。
绿色健康的产品,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也是消费者为一切产品和服务付费的前提。对家居企业来说,这是最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趋势四:定制、整装仍是市场主流
当下,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家装的主力消费人群也更加趋向年轻化。他们不仅对家居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且更追求便捷、舒适、个性化的家装体验。因此,业内人士分析,定制家居和整装,2020年仍然会是市场的主流趋势。
“我国定制家居目前的渗透率整体约30%,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智能化生产的推进,将会进一步提升定制家居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个性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相结合,从而让用户所追求的“所见即所得”变为现实。
而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整装可以满足“一站式装家”的基本需求,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同时,让原本复杂的装修过程变得更加简化和快捷,真正实现一站式装修、拎包入住。
如果说去年是布局整装业务的一年,那么今年整装必然会成为各大企业争相涌入的新竞技场。2020年,家居家装企业唯有保持聚焦消费者层面的持续创新,才能穿越周期,找到更加长久的发展之路。
⑷ 简述中国古代家具史上两次大变革的原因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第一阶段——夏、专商、周:中属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⑸ “全装修”交付成趋势 家居行业将迎来哪些变革
全装修也好,整装套餐也罢,其实,就家装行业而言,当前就两种:传统家装公司和互联回网平台模式家装答。无论是行业从业者还是家装业主消费者,都会在当下和未来的一两年里深刻感受到与时俱进的互联网平台模式家装带来的诸多好处和收益。
1、就消费体验感而言,互联网平台模式家装的优点数不胜数,而传统家装公司最多也就是让业主消费者到他们的大店或体验馆中感受一下。
2、就装修的效率和效果而言,互联网平台模式家装可以说在各个环节上都大大优于传统家装公司。
3、就装修费用和超高性价比上,互联网平台模式家装由于“去中心化、去环节、去人化、去繁复多余管控成本化”大大优于传统家装。也就是说品牌的辅材、主材和人员工费,互联网家装可以为业主节省45%的家装费用成本。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互联网平台模式的家装将很快会迭代传统家装公司,而逐步成为大众装修消费的主要模式。还有不清楚的我们可私聊的。本人行业经验20年,专注于互联网平台模式家装的研发与推广。
⑹ 人们家具的演变
伴随着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国家具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按照某些学者的观点,在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明显形成四种最重要的设计风格,即:楚式家具(周代至南北朝)、宋式家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明式家具(明中期至清早期)和清式家具(清中期以后)。
楚式家具(周代至南北朝)
中国家具是从低到高逐渐演变的,它最早
起源于"席地而坐"的席,逐渐发展到"垂足而坐" 的坐具。最早最原始的家具是坐卧铺垫用的席,人们日常生活或跪或盘腿而坐,配以低矮的家具。这时候,为了阻挡风寒,是用帷幕围起而成为室的。汉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漆木家具,漆案和漆几是普遍使用的家具。
在汉代之前,人们席地而坐。到了汉代,一种供坐卧的家具----榻,已经被广泛使用。这时候,屏风代替了帷幕,但几和案依旧盛行。
东汉时,桌子出现,形状与现代方桌类似。
汉末,胡床传入中原,两木相交叉,床面用绳索连成,开合自如,携带方便,很象后来的 交椅(见左图),又象今天的马扎(见右图),这可能就是椅子的前身。
魏晋以后,因房屋增高,居住面积加大,家具也相应加高,种类日益繁多。晋代的床已与今天相差不多了。
楚式风格实际上就是中国早期的漆家具,中国人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年代尚不能确定,但最迟在西周时已广泛使用于某些阶层。在战国时期,漆器在中国真正达到了普及。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史?quot;战国七雄",南方的楚国为其中的一国,因为楚国一带是中国最重要的漆树种植地区,楚国的漆家具也最为发达。
漆器由于自身的优质耐久,防腐防潮适于装饰,受到了全社会的欢迎。从周代至南北朝,漆家具一直是中国家具体系的主流,如果从皇家御用和上流社会的使用来看,漆家具的主流地位一直保持到清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令西方人称奇的巧夺天工的铆榫结构,在战国时代就大局初定,并经过二千多年的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沿用至今。
宋式家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
到了隋代,凳与现在基本相同了。
而在唐代,桌子增多,椅子出现,柜已是居家必备用具。唐代是高形椅桌的起始年代,椅子和凳子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坐具。唐代的椅子已是种类繁多,除扶手椅、圈椅、宝座外,又有不同材质的竹椅、漆木椅、树根椅、锦椅等。
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达到了普及,成为人们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与前代相比,宋代家具种类更多,各类高形家具基本定型,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屏风、巾架、曲足盆架、镜台等等,有的家具上面还有雕刻的饰件,从品类到形制都不断完善和演进。
宋代的家具在形式上已经具备了明代家具的各种类型,为中国古典家具在明清达到鼎盛打下了基础。
一般认为,宋代家具从以下三个方面脱颖而出:
1、开始仿效建筑梁柱木架的构造方法。
2、开始重视木质材料的造型功能,出现了硬木家具制造工艺。
3、注重椅桌成套配置与日常起居相适应。
明式家具(明中期至清早期)
由于年代的久远,留存的家具实物并不多,对明代之前的家具,现代人对其的了解其实并不是知之甚详。从明代开始,人们才大量见到了各种货真价实的古典家具实物,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典家具从明代中期至清前期(15~17世纪)终于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式样被称为明式家具。当时,由于交通的发达,印度、缅甸和东南亚一带出产的硬木材,如紫檀木、花梨木、铁力木、酸枝木等源源不断输入中国。这些木材色泽沉着,纹理优美,兼之质地坚硬细腻,适宜于制作精密的榫卯和进行细致的雕饰(祥见 明式家具雕刻艺术),做出来的家具质朴而不俗,具有独特的美学个性和实用价值。
加之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家具制作在技艺、造型上都有了飞跃的进步,各类家具的种类也空前发展。
明代家具按不同的用材和工艺可分为:
1、传统的漆饰家具(或叫彩绘漆家具,)。当时,雕添工艺将漆饰家具发展到了顶峰。
2、新颖的硬木家具。出现了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等硬木家具,这种高级硬木家具在当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赞赏。
3、软木家具。以榆木等为代表的明代软木家具,在明代也达到了其高峰,在中国广远的各省乡间,现在还存在着大量的在设计水平和工艺技术两方面都不亚于硬木家具的所谓"软木家具"。
4、竹藤、山柳制作的民间家具。由于此种家具较多在民间使用,传世珍宝不多。
5、陶、石制作的家具。
清式家具(清中期以后)
清前期家具基本上继承了明式家具风格,大致是从康熙年间开始,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强化,世俗民心的转变,清式家具较明式家具在数量比例上 逐渐占了优势。雍正以后,在造型艺术、用料、装饰及色彩方面则与明代形成了迥异的风格。
康雍乾时期,正值西欧古典艺术的巴罗克风格盛行。国外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也将巴罗克的艺术风格带入了中国。巴罗克家具的造型豪华奔放、雕琢细腻而形式夸张,它追求浪漫的华丽的装饰风采,家具外观是以不同的曲线和端庄的形式相结合。
当时,制作家具的工匠充分发挥了雕、嵌、描绘等方法,并吸收了外来文化艺术,在家具形式上大胆创新,变肃穆为流畅,化简素为雍贵,一改前代风格,出现了稳重,华丽的清式家具。
当时,在全国形成了几个家具制作中心,由于地域的辽阔,各地的家具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除了较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家具的传统形式外,在广州等沿海一带出现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而趋向于"西化"的家具。
乾隆一代六十年,既是清帝国极盛的一代,又是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清式家具亦不例外。这一时期的清式家具,不仅也同步达到顶峰,而且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以及清上层社会的思想特征和气质,装饰过于繁复的清式家具,大多出自乾隆时期。
至清末,清式家具与清王朝命运一样,衰败末落,清晚期出现了不少格调低俗的拙劣家具,让人观之不免引以为憾。
中国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随着社会化的进程经历了多层次的变革。以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家具的代表,在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无论从实用、鉴赏或者是收藏上,还是象征主人的生活品位与地位上,仍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家具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
(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的上一大变革。
(3)出现软垫。
《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
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
(589~960年)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权用功能分类。
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描绘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工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组合家具,称为燕几。
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叶(16世纪),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成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不仅种类齐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制作严谨准确,结构合理规范,逐渐形成稳定,鲜明的明代家具风格,把中国古代家具推向顶峰时期。
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书斋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形成了清代家具的风格。清代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现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苏作大体师承明式家具特点。
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的来看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由于繁缛的雕饰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触感也不好。清代家具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肓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北京时间砂、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代家具的精粹。家具种类为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连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家具有博古柜架、架格、闷芦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
二、近代时期的家具(古典家具)
在统治阶级(如宫廷、官府)的家具,他们大多追求繁锁的装饰,采用陶瓷、玉石、象牙、贝壳等做装饰,特别是宫廷家具采用工艺美术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制成漆木家具。广大的民间家具制造业追求适用、经济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业。
19世纪后半叶,它是一种保持前期传统的形式,仅在局部杂以中西混合雕饰的家具。后来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继出现了有外商投资开办的家具厂,有从事经营中国传统家具的,有专门仿制欧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家具的。中国家具的近代家具就是在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革。无论是品种、形式、结构和工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以后) 20世纪初,各地相继办起家具手工业工场。至1920年,全国木器工场和作坊以及手工艺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业队伍,家具生产出现了中国传统家具与"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并存的局面。传统家具生产有久远的历史和广大市场,如江西赣县的彩绘皮箱、江西铅山河口镇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家具、北京的雕漆家具、扬州的螺钿家具等,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声誉,北京雕漆屏风曾于1914年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
20世纪30~40年代,随着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的交流与传播,中国近代家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业者筹办的家具工厂先后在各大城市开业。根据不同的加工手段与工艺,往往分为中式家具与西式家具两种行业。从此,中国的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就按照不同的经营方式发展着。现代家具由于采用了比较简化的榫结构易于推广应用,尤其是当胶合板(如采用纤维板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板式家具)问世后,框式嵌板的结构得到了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为我国广大地区乐于采用的工艺做法。但其发展是不平衡而缓慢的,内地的许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家具形式仍保留着中国传统家具的面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工艺也面临着工业化的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专业工厂的兴起和扩大以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中国现代家具的发展。80年代,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家具企业大量引进欧洲家具的生产设备,主要是板式家具生产线或单机配套设备;在硬件上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武装”。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并未使这些设备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此时开始重新出现作坊式私营企业,并在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迅速成长。中国家具接受着西方现代家具思想的洗礼,家具行业发展迅猛、朝气蓬勃。一个现代产业的雏形初步形成,家具企业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现代家具
现代家具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欧美的一种设计思想,他们提取或分解古代家具的符号或要素,揉进现代的造型与材料之中。在生产时,外观装饰的传统手工艺雕琢与现代生产工艺并存,风格体现出折中与共生的思想,加工制造方法大多是工业化。
⑺ 中国家具发展历史,谁能详细的解释一下
家具一词,它们词意包括很广,但通常一般指由木匠所制造的“桌椅板凳”之类。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两种形式并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少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
真正开始垂足高坐从宋代,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元、明、清各代,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明清两代,成为传统家具的全盛时期。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在现存的位数众多的明清家具中,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沉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家具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并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宋代以前的生活方式起居习惯都与后来差别很大,所以我们今天几乎无法见到宋以前的家具实物。宋以后的千年当中,人们习惯于垂足高坐,并产生大量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具,明清家具是家具的黄金时代,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及清代前期家具制造业空前繁荣,大致上可归于两个原因,一是城市乡镇的商品经济普遍发达起来,社会时尚的追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刺激了家具的供需数量;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海运的开放有关,硬质木材大量涌入,使工匠们有发挥的空间,竟相制造出在坚固程度和美观实用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的家具。
人类脱离洞穴生活后,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部落纷争、城邦混战的徘徊时期。中国在商代进入青铜文明时期,从现有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不凡的审美趣味。在先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祭祀活动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寄托于上天的佑护。礼器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也有一部分器物可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比如“俎”,就是一种专门用来屠宰牲畜的案子,并把宰杀完的祭品放在上面;再如“禁”,是商周时期放酒器的台子,造型浑厚,纹饰多为恐怖的饕餮纹。
此外,商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从出土的一些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丰富的纹饰,在红地黑花之外,还镶嵌象牙、松石等,其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走向崩溃,整个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也相应地得到改善,与前代相比,家具的制造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象鲁班这样的技术高超的工匠,不仅促进了家具的发展,而且在木构建筑上也发挥了他们的才能。由于冶金技术的进步,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铁制的锯、斧、钻、凿、铲、刨等等,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相传锯子就是由鲁班发明的,工艺的改进也促进了家具的改进。
当时主要的家具品种是几、案等。其中木制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饰,一则为了美观,显示家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二则是对木材起保护作用。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坐、跪于地上,所以几、案都比较低。
床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木材埋于地下,受潮受压,容易腐败;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水、火的损害,所以我们很难见到那时的实物。在河南信阳出土的彩绘大床,是极其难得的物证,可以看出楚国的家具制造情况,亦可依此推断它的前身。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使用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髹饰都已相当精美。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规模庞大的阿房宫是秦始皇大兴土木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当时的辉煌都随着战火和天灾付之一炬,豪华的陈设和恢宏的殿堂都无处找寻了,我们只能借助于史料记载和文学作品来想象当时的境况。
汉代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内生活以床、榻为中心,床的功能不仅供睡眠,用餐、交谈等活动也都在床上进行,大量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都体现了这样的场景。床与榻略有不同,床高于榻,比榻宽些。设置于床上的帐幔也有重要作用,夏日避蚊虫、冬日御风寒,同时起到美化的作用,也是显示身份、财富的标志。
几在汉代是等级制度的象征,皇帝用玉几,公侯用木几或竹几,几置于床前,在生活、起居中起着重要作用。案的作用相当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为饮食用桌,也用来放置竹简、伏案写作。
随着对西域各国的频繁交流,打破了各国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胡床就在此时传入我国,这是一种形如马扎的坐具,以后被发展成可折叠马扎、交椅等,更为重要的是为后来人们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
从魏晋六朝至宋元时期,前后千年有余。中国社会此期间出现过激烈变动,魏晋南北朝连年战乱,李唐王朝太平盛事,宋代市井生活日益繁荣,元帝国疆域辽阔,史无前例。这些剧烈的变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对雄伟壮丽的东方帝国赞颂有加,东方文明的光芒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中国人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家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席地而坐”是魏晋以前中国人固有的习惯,从东汉时期开始,随着东西各民族的交流,新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垂足而坐”的形式更方便、更舒适,为中国人所接受,这种坐姿的传入与佛教的传入有直接关系,尤其到魏晋南北朝以后,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形态开始了。
尽管汉末至六朝这一段时间政治混乱、战争频仍,但其间的精神生活却很自由很开放,艺术创造充满热情。在战乱中疲于奔命的人们对佛教所描绘的来世充满幻想,而超脱凡俗的高士放浪形骸,隐居山野,陶渊明、竹林七贤,就出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佛教的日益盛兴,促进了大规模地建设庙宇、石窟,其中的陈设、用具也都受到外来影响,出现了墩、椅、凳等高型家具。
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见到当时家具的实物,参考资料只能借助于同时期的壁画、石刻、文字记载或其他工艺品的仿制品。从唐代的绘画中可以看到椅、凳、双人胡床、墩等家具,但这些家具仅限于上层社会或者僧侣所使用。这与承袭前代席地而坐的习惯有关,或许是当时的人们把床、榻都理解为高的地面。在装饰方面,浮雕配件或绘画图案,都与佛教有很大关系。
隋朝只维持了37年,在家具方面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真正的繁荣时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就出现了蓬勃进取的精神风貌,长时间的战乱和流离失所在江山统一后,人们的生活热情得以爆发。“贞观之治”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唐代的家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现出它的浑厚、丰满、宽大、稳重之特点,体重和气势都比较博大,但在工艺技术和品种上都缺少变化。豪门贵族们所使用的家具比较丰富,尤其在装饰上更加华丽,唐画中多有写实体现。这一时期的家具出现复杂的雕花,并以大漆彩绘,画以花卉图案。
从唐代敦煌壁画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莲花座、藤编墩等,还可以见到形制较为简单的板足案、曲足案、翘头案等。文人士大夫们多追求素雅洁净,所以这一时期的立屏、围屏多素面无饰。床榻类无多变化,因袭上代形制,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独立榻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门望族们以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为时尚,许多重大宴请社交活动都由绘画高手加以记录,这给我们研究、考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极为可靠的形象资料。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画面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时期家具的使用状况,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等。完整简洁的形式也向我们预示了明式家具前期形态,为中国历史家具的最完美阶段打下了基础。
从10世纪中晚期开始,宋王朝展开了它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画卷。
宋时高座家具已相当普遍,高案、高桌、高几也相应出现,垂足而坐已成为固定的姿势,中国历史上的起居生活变革由坐姿而定。城镇世俗生活的繁荣使高档宅院、园林大量兴建,打造家具以布置房间成为必然,这给家具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宋代以及稍后的辽、金历时300余年,家具发展经历了一个高潮时期,高档家具系统已建立并完善起来,家具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比如桌类就可分为方桌、条桌、琴桌、饭桌、酒桌以及折叠桌,按用途愈分愈细。宋代的椅子已经相当完善,后腿直接升上,搭脑出头收拢,整块的靠背板支撑人体向后依靠的力量。圈椅形制完善,有圆靠背,以适应人体曲线。胡床改进后形成交椅。几类发展出高几、矮几、固定几、直腿几、卷曲腿几等各种形式。宋代家具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挺拔、秀丽的特点,装饰上承袭五代风格,趋于朴素、雅致,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点缀以求其画龙点睛的效果。
相对而言,元代立国时间也比较短,统治者采用的政策是汉制,所以,不仅在政治、经济体制上沿袭宋、辽、金各代,家具方面亦禀承宋制,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上都没有大的改变。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抽屉桌,抽屉作为储物之匣方便开取,是一大发明,它更大程度地加大了家具的使用效果。而这一新事物的出现也许更多地归功于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
从魏晋六朝至宋辽金元这千余年间,中国王朝不断更替,其中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社会取向一直沿着封建儒家的统治路线运行。当西方正在黑暗的中世纪苦苦摸索,力图走向新的启蒙之时,中国的封建王朝又在不断更替,元代也即将结素,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更世俗,更多样化的新时代
⑻ 未来家具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国的家具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压缩成本降低售价成为许多新进入市场的小厂家的杀手锏。伴随着家具类产品包装、物流和电商环境的日趋完善,家具品牌的竞争从区域竞争拓展为全国范围的竞争,一些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品牌发现总能找到比自己价格还低的类似竞品,就连许多高端家具品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和压力。“中国家具究竟应该怎样做?”“家具行业的突破点究竟在哪里?”成为许多家具企业普遍产生的疑问。一句商业经典语录是这么说的:“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不赚钱的企业。”“企业老板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中国家具品牌要思考清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摆脱目光短浅的价格战,不要被一时的市场热点裹胁而随波逐流,将经营重心放在符合家具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发和创新方面,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下简单介绍下家具行业未来发展的四大趋势,为家具行业的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思路。
壹:新材料的应用将深刻变革家具行业
纵观家具行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家具行业的巨大飞跃都与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运用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千年时间里,木材、竹子等易于加工的植物性材料成为制作家具的主要材料,近千年的传统的家具大多为木质家具;进入现代,钢铁和合金材料开始进入家具行业,钢木结构的家具开始出现,家具的功能、造型和外观有了许多变化;紧接着以PE、PVC、ABS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的大量使用促进了家具行业的快速迭代,带来了四方面的深刻变化。
第一是杂交新材料的大量出现。高分子材料既可以单独使用于家具之中,也可以与其它粉末状物体聚合形成新的材料,例如与木粉、稻壳、秸秆相结合,诞生了木塑材料;与石粉相结合,诞生了石塑材料:与粉煤灰相结合,诞生了碳金材料等等。这些种类繁多的新材料拥有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物理特性,在家具制造尤其是在特种环境下使用的特种家具的制造中大显身手。
第二是家具材料从消耗自然资源转变为绿色环保可回收。有高分子材料参与的许多改性新材料都具有可回收利用的属性,一旦家具不再使用,可以通过破碎变成粉末再重新压制成板材,做成新的家具。
第三是解决困扰家具界百年的甲醛问题,使得健康零甲醛成为可能。家具从实木家具过渡到现代的以密度板家具为主,密度板由树脂胶粘剂粘合木屑而成,树脂胶粘剂中不可避免的含有甲醛,这些甲醛通过密度板制作的家具和装修材料散发于居民家中,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成为现代家具行业挥之不去的噩梦。而通过高分子材料结合木屑等粉末制作而成的新型板材,因为高分子材料中不含甲醛,所以这些新材料板材和制作而成的家具几乎没有甲醛释放,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四是将评判家具优劣的标准从材料价值转变为使用价值。在木质材料一统家具行业的年代,家具的功能都是相同的,那么评判家具优劣的标准除做工外,就是木质材料的名贵程度,紫檀、黄花梨、红木、榉木等名贵木材制作的家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还被赋予了保值增值的功能。而随着新材料进入家具生产领域,使得家具具有更多的造型、更多的功能,在使用的舒适性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差别,家具消费的主力军90后和00后购买家具的标准已经从讲究名贵用料转变为对舒适性和美观性的青睐。
家具企业要重视新材料在产品中的运用,将研发重点转向创意、造型、外观、功能和使用的舒适性方面上来,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贰:人体工程学在家具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消费者家具消费的需求正在从“有的用”向“用得好”转变。所有的家具最终是由人来使用的,舒适度将成为评价家具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尤其是桌类、坐具、寝具等人们经常使用的家具,对其舒适性的要求更为严格。人体工程学(或称之为人机工程学)与家具制造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就是通过科学的大规模实验,解决家具让人们用着更舒服、坐着更舒服、躺着更舒服的问题。
无论住宅家具还是办公家具很少是给一个人使用的,而是多人共用,即使是一个人使用,在儿童成长的年纪里,对家具的尺寸、高矮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身高、胖瘦、使用习惯的人对同一种家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脱离了具体的使用者,单纯对家具进行所谓的工学化设计犹如空中楼阁一般。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具将机械可调功能融入家具设计之中,使得一款家具通过合理的调节适应每个人的具体使用需求,让每个使用者都体会到如同量身订制一般的舒适感受。
这种可调式功能设计在桌椅家具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以达宝利人体工学电脑椅为例,高端椅型甚至可以做到17项指标的调节,基本满足了成人对座椅的所有调整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久坐办公者的身体健康。
将传统的固定化的家具进行可调功能方面的改造和升级,满足客人工学舒适性方面的需求,将是家具产品破局致胜的重要突破点之一。
叁:满足客户定制化家具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年轻人个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等销售渠道的日益短平化,家具的个性化制作的成本和流通的成本不断降低。满足客户定制家具的需求成为许多传统家具企业转型的重要突破点。
满足客户定制家具的需求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由客户提供房屋数据或对某种家具的具体需求,由家具工厂出具设计稿和效果图,客户认可后,工厂进行定制化生产。家具的材质、样式、结构、外观、颜色均可以实现单独定制,借助数码彩印技术,甚至可以做到将客户要求的图案或者照片印于家具之上。这种家具定制方式的特点是工厂在定制过程中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
第二种方式是发展积木式家具,也称之为模块化家具。积木式家具指消费者像搭建积木一样将不同功能、规格及颜色的基本家具模块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创意自由进行组装、调整样式,满足不同空间不同功能个性化要求的家具。积木式家具的特点是厂家只需要进行标准化家具模块的生产,而将个性化定制的工作过程交给客户或者辅助客户进行。
肆:家具智能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传统的家具为固定结构,没有灵魂,人只能被动适应既成的家具;现代的家具越来越多的融入了人体工学的调节功能,人们可以手动调节各种指标,使得家具更加适合个人的使用;在不远的未来,随着智能芯片功能的增强、成本的降低,数据传输越来越便捷,信息接收处理终端的增多,我们可以预见智能化家具即将出现,智能化家具通过数据采集、运算处理、自我调节而主动适应主人的各种需求。
我们来畅想一下智能化家具的未来。
未来的智能床将普遍内置碳纤维红外加热系统,在主人需要就寝之前智能床提前将被窝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并在固定的就寝时间提醒主人就寝。智能床在主人睡眠期间监测血压、脉搏、睡眠状态等各种生理指标,与主人白天佩戴的智能手环一起将数据传统至社区医生的智能终端,并将医生的保健建议通过手机、PC等终端实时反馈给主人。
未来的智能书架会自动录入主人书籍的相关信息,统计阅读频次和偏好,通过连接手机APP的方式,向主人推荐新书信息。如果主人设置了坚持读书的计划,书架还会通过终端在固定的时间提醒主人读书。
未来的智能学生书桌椅只需要家长输入儿童的身高、腿长等基本体型信息就会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自动调节座椅和书桌的高度,并且还会根据儿童写字、读书还是绘画的各种活动自动调节桌板的倾斜角度,在儿童出现前倾、眼睛离书本过近、歪头等不良姿势时及时提醒儿童保持正确坐姿,如果经过多次提醒儿童仍不端正坐姿,智能桌椅将通过手机等终端向家长汇报。
机械系统、控制系统、信息处理传输系统等科技与传统家具有机结合会产生更为宽广的场景应用想象空间,也许未来我们认为现代化家具都拖着一根电源线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科学技术是家具行业发展的推动力,而想象力则是家具行业发展的指引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几年的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率的提升就相当于封建时代近百年的进步,飞速发展的科技也正在为家具行业提供了诸多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发展方向。家具企业应该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前瞻者的姿态系统思考家具行业发展的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向中高端市场升级,开创广阔的蓝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