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建材 » 印度家电公司
扩展阅读
迈诺诗净水器滤芯怎么换 2021-03-16 21:54:39
家装强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印度家电公司

发布时间: 2021-02-24 17:39:19

A. 印度一般普通家庭都能家电齐全么

基本家电还是有的 别听外面瞎说。。好像印度是人间地狱样的。。 你把中国放到10到15年前 就是心在的印度

B. 印度人穷用不起电器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于没怎么出过国的人来说,对于其他国家的生活状况产生误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像是我国很多人对印度的印象,就只有那种贫民窟的脏乱环境,觉得他们天天生活都水深火热。虽然印度确实是有贫民窟存在,但事实上他们的生活真的那么难受吗?

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本身面积就很大,在地图上看一下的话和中国面积已经不相上下了,而他们的整体基础建设起步的却非常晚,以他们现在的各种经济状况,想要建设成中国这么完善的电网,需要花很久的时间,投入很大的资本。因此当地人在有稳定电力供应之前,肯定是要想办法尽量习惯没有电器使用的日子了。

C. 印度的小家电卖多少钱

什么小家电,你倒是说啊

D. 听说搞点电器到国外卖比较赚钱。把沿海地区的家电偷运到印度卖,赚很多钱的嘞。

走私

E. 谈谈如何把我国的家电企业和中式快餐打入印度或者欧洲市场,应该进行哪些内容的市场调查

我觉得第一就是不能卖假货,次品等···那样会砸咱中国人的牌子。第二诚信,第三质量。对快餐第一要有新意,第二要有自己的特色,第三一定要美味噢!

F. 想找印度相关行业商业协会,能够直接与相关买家沟通的,我这边主要有家电,五金,和灯饰的资源,

呵呵,可以的,但是成本下来太高你,你还不如直接去阿里巴巴看看

G. 印度孟买一家电视机进口商与日本京都电器制造商洽谈买卖电视机交易.从京都(内陆城市)至孟买,有集装箱多式

1、fob情况下,卖方要负担货物在装运港交至船上为止的一些费用和风险,但是京都内制造商不愿承担公路和容海洋运输的风险;cfr情况下,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输至指定目的港所需要的费用和运费,但交货后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以及由于发生时间而引起的任何额外费用,自卖方转移至买方;cif情况下,卖方负担货物在装运港交至穿上为止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因此,以上三种贸易术语都不适合。
2、因为京都制造商不愿承担公路和海洋运输的风险;孟买进口商则不愿承担货物交运前的风险,综合这两种情况,可采用fca方式。卖方将货物交付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或另一人,即完成交货。

H. 印度人穷到买不起电器走进印度电器卖场,颠覆了你对印度的认知不是吗

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人参与到了出国旅游的队伍当中,在去到其他国家的时候,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当地的美景,还能感受一下当地的生活和文化,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不仅丰富了游客的生活,还会在一路上长很多的见识。


总而言之,世界每天都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无法通过网络获得最真实的信息,所以想要对一个国家有深刻的了解,还是需要亲身去体验和感受,而近些年来不止是印度,我国也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上有明显的进步,虽然我们不会去和印度攀比,不过我们仍然会坚持不断的进步和改善自己的不足。不知道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I. 印度家电行业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在家电行业上,2者的对比

快乐一叮最近就与印度公司搞合作,你可以留意一下他们的合作,希望对你又用

J. 印度制造业(家电行业)对中国的影响

天前,汽车制造巨头之一尼桑公司的卡洛斯·甘在东京汽车展上宣布了该公司的一项新战略计划:在经济较不发达国家推出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售价从3000美元起的廉价汽车。要制造这样低廉的汽车,人们一个自然的反应恐怕是:到中国去。然而,尼桑却选择了与印度的Bajaj公司合作。用有些媒体的话说,这是“跳过了中国,直接进入(人均GDP更低的)印度”。

正如很久以来,一直有人预测中国将在软件外包领域成为印度最大的竞争对手一样,也一直有人预测,“印度制造”将是“中国制造”的最大威胁。不过,这种纸面上的威胁,并不容易转变成现实。印度虽然和中国一样有庞大的低收入人群,但一直未能转化为有效的制造业低价劳动力,其中原因,包括其基础设施落后、社会种姓制度遗毒尚存、政府缺乏连贯的引进外资战略,以及在我看来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印度在制造业起飞阶段,没有像中国的香港和台湾那样的“境外”地区,能够向本土强劲输入制造业所需的资本和专业知识。

不过,中国的这些优势也许正在逐步丧失。来自台湾和香港的资本输入恐怕已过了顶点,接下来如果发生内地向台湾香港的大规模反向资本流动,我一点也不会奇怪。虽然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旧大大领先印度,但印度依仗其过去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已经迈过了起码的门槛。政治日趋稳定,种姓制度在印度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已经相当淡薄。最可能对中国不利的一个因素,则是人口结构。

目前,印度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40%以上;而中国由于长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18-40岁的适合制造业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经显著下降,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高达10%且不断上升。有些国际媒体甚至把这种现象描述为“年轻的印度,暮年的中国”。这话固然对中国人很不友善,却不无尖锐地让我们面对这个现实制约:如果我们的劳动力优势逐步丧失,中国的制造业还能继续保持出口强势吗?“中国制造”会被“印度制造”取代吗?印度已经在金融、软件等服务产业领跑中国,其产业结构也优于中国,GDP的超过一半来自于服务业。如果在制造业上我们又让印度人后来居上,中国将何以自处呢?

当然,即使劳动力优势丧失,中国制造还可能有如下出路:第一就是建立品牌认知。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先入为主,总体上已经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如果在此基础上,又能就具体产品形成广受认可的品牌,建立忠诚的用户群体,则后来者将难以夺走市场份额。在软件产业,印度企业目前是领跑者,在欧美市场有很高品牌信誉,让试图分一杯羹的中国企业难以措手。在制造业,我们也许能反过来让印度人吃同样的苦头。不过,“中国制造”一直走的是代工之路,自主品牌不多。中国在世界上叫得出名号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靠个头大规模巨而出名,真正用市场手段建立国际品牌认知的例子不多,比起印度人来说中国人在这方面经验还真是不足。

第二就是通过产业分工而实现“锁定效应”,这样即使没有很强品牌,但通过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也会让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产生依赖。但是,目前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的基本是一个被动角色,所谓“中国制造”,关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并不在中国人手中,产业锁定效应有限。而要在产业分工中由被动化为主动,恐怕要靠很强的资本市场能力,通过对上下游的资本渗透、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并购来实现。恰恰在资本市场能力方面,中国被公认落后于印度。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一般企业制度的改革,金融业相对于制造业很不发达,这将让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争取主动的梦想难以实现。

第三条办法当然就是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制造业的能力而立于不败。这条道路很符合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而且中国的研究开发实力、专利形成能力整体上说强于印度。不过,研究开发实力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制造业的竞争能力。金融体系不够发达将是一个制约因素,而另一个更严重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在不少人心目中,侵犯外国人的知识产权甚至是一种爱国行为。问题在于,侵权一旦成为习惯,很少会真的区分本国或外国。

有哲人说过:最高明的解决问题之道,是把问题本身解决掉。也许,答案并不在我们如何维持“中国制造”的统治地位,而恰恰是让我国怎样从对“中国制造”的片面依赖中解脱出来。也许,中国的经济、人口结构、生态环境和国际角色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继续扮演“世界车间”,对中国无论是提升国内福利还是增强国际声誉方面都并无裨益。也许,与其费尽心机去和印度人在3000美元汽车的层次上肉搏,还不如设法在其他方面赚钱,而让印度人替我们生产汽车。只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将会要求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思想观念有更加激烈的革进。而在这方面,印度人恐怕不幸又已悄悄走在了我们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