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绿筱媚青涟,娇荷浮琬琰出自哪啊还有意思是啥~~
绿筱媚青涟”,语出谢灵运《过始宁墅》,筱,小竹子;涟,涟漪版,水花。
“娇荷浮琬琰”,权琬,琰,皆指美玉。诗句是称赞美人容颜姣好,心境纯清怡然。
拓展资料:
《过始宁墅》
谢灵运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
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作者简介
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
谢灵运幼年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回建康,故小名客儿。谢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
㈡ 谢灵运《过始宁墅》译文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
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
始宁,今浙江上虞县。谢灵运之祖晋车骑将军谢玄所建。灵运《山居赋》自注云:“余祖车骑建大功淮肥(指淝水之战),江左得免横流之祸。后及太傅(谢安)既薨,远图已辍,于是便求解驾东归,以避君侧之乱,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故选神丽之所,以申高栖之意,经始山川,实基于此。”可见始宁故宅,对少年时即袭封康乐公的诗人来说,既是祖上勋业的象征,又是先人明达的标志。所谓“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正说明了这两重意义。
永初三年(422),灵运因徐羡之挤排由京师外放永嘉(治今浙江温州)太守,其初,他的心情是怨愤的。“生幸休明世,亲蒙英达顾。空班赵氏璧,徒乖魏王瓠。”(《初发都》)他深憾未能报谢庐陵王刘义真的赏识,故自叹美质如和氏之璧而无所用其才,远图如魏王的五石之瓠般大而无当。对于去国远游,更是留恋难舍,以至“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邻里相送至方山》)。然而这种悱恻的感情,对于家世簪缨,自许王佐之才的诗人,虽然真诚,却并不相宜。到他买舟南下,途经始宁故宅时,先祖的功业激起了他自傲自重之心,而他们肥遁以避祸的睿智,又仿佛向他昭示了抗俗明志的途径。《过始宁墅》诗主旨是说要退隐以遂素志,而骨子里却是对政敌,甚至是对他并不真正服膺的,出身寒微的刘宋王朝的傲视。这也是谢客之归隐与陶潜之退身不同的个性特征。
全诗分三个层次,“束发”句至“还得静者便”是第一层,反复剀陈自己的心志。“剖竹”句至“筑观基曾巅”是正写过旧宅,理旧居。“挥手”以下四句表明一旦任满,将隐遁故山的愿望。
从元兴年间(402—404)初仕至遭贬作诗时(422),谢客由弱冠少年而将近不惑,这将近“二纪”(一纪十二年,此举成数而言)的岁月,是人生中风华正茂的时期。而对“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宋书本传》)的诗人来说,却偏偏独多坎坷。刘裕势力日盛,对晋室功臣的谢家来说本已是一个厄运,偏偏他在变幻不测的政治风云中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站错了队”。他先从刘裕的政敌刘毅为记室参军,结果刘毅被诛,灵运的叔父兼导师谢混也以首逆而同时及祸,他本人虽幸免难,但已难获信任,刘宋代晋后,尽管他早已名高当时,但只是被帝王视作文学侍臣。刘裕病笃,继嗣之争顿起,他瞅准了二皇子刘义真,谁知又错了;少帝即位,义真被挤到历阳,好友颜延之出放始安,他则外贬永嘉。二十年如花岁月蹉跎而过,无穷感慨遂因故宅的触发,冲涌而出,遂发为诗中首八句的感慨。他反复陈说自己少怀耿介坚贞之志,误入官场,实有违于初志而沾染了尘垢,这当然是有感于先祖高栖远祸的明智而言的;但是因为实际上这二十年是他功业追就的失败,青云之志的摧折,所以他所说的“清旷”,就不能像乃祖功成身退时的志满意得,平和恬宁。从诗中所说二十年前初仕景状恍如昨日之中;从他用汉代名臣汲黯戆直拙于为宦而多挫折之典中,不难看出他那“清旷”之下的幽愤。所谓“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表面说的是拙宦与疾病给了自己归根复命,静居山墅,以遂初志的便利;而实际上却是这位“静者”内心不平的微妙流露。这种有激于先祖勋业与素德而以清旷出之的幽愤,是全诗一以贯之的意脉,它流注于第二层次的景物描写中,最后停蓄为第三层次那敬告乡亲,三载任满后将还山归隐的誓愿。这个誓愿发得很毒,《文选》本诗李善注云:“《左氏传》曰:‘初,(鲁)季孙为己树六槚于蒲团东门之外。’杜预(注)曰:‘槚,欲自为榇(棺木)也。’吕向注曰:‘枌槚,木名。谓乡人云:为我树此木于坟之上,无令孤(辜负)我所愿之言。’”预想归隐,而竟说到了要死后归葬,誓愿越重,不正愈见出其心中的怨愤之深么?
全诗最可注目处有二:一是记游写景,前人都摘评“白云”“绿筿”一联的幽美,因谓谢诗多秀句而少全篇,其实不然。这二句之所以为佳,更重要的原因倒是在全景所显示出来的象中之意。诗人帆沧海,过旧山,山行曲折,水涉沿洄,历经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与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真所谓是重重掩抑,步步曲屈。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而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出现了一派崭新的明丽景象;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涟漪,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似少女的青丝,照镜自媚。这景象清丽中有着一种孤高之气,正渗透着诗人经历仕途风霜,企望故宅一憩心境,也正体现着他负才自傲,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论者常云陶诗景中有人,谢诗景中无人,其实又不然,细味谢诗,无一不有其人格在,只是陶诗景淡意显,谢诗则语丽情晦。刘勰《文心雕龙》拈出“隐秀”一词状六朝诗风,其源头正在谢客。
诗的又一佳处是结构,全诗以大段议论抒清旷幽愤之思起,气势鼓荡,复潜注于精美绝伦的景物描写中,最后又由隐而显,发为誓愿,由显而隐之间,先以“剖竹”二句倒插,由议论挽入记游,复因美景而起营葺旧居之想,扣题“过始宁墅”,自然道入归隐旧山之誓。由此两处顿挫,遂使一气贯注中得曲屈沉健之致,而免轻滑剽急之弊。如果我们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言》,《北征》诸巨篇与本诗对读,就可发现,老杜之体,其实轫于谢客。《昭昧詹言》拈出,谢杜韩(愈)黄(山谷)为一脉相承,洵非虚言。
过始宁宅,对于谢客来说,是仕途上的不幸,但是却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大幸,尽管本诗尚带有传统的行旅诗的成分;但是已明显可见中国山水诗的序幕至此真正揭开了。而且这个序幕,揭得甚佳,一开始就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示了完全不同的个性特色。这只要读一下渊明题材相近的《归园田居》之一,就可见无论抒情写景,结构用笔,都是大不相同的。不过序幕总是序幕,《过始宁墅》在谢诗中,其组织尚较单纯、意气也较发露。灵运山水诗意象深曲,锤炼谨严,森然中见出逸荡之气的典型风格,要稍晚至其徜徉于永嘉山水时,才终于形成。 (赵昌平)
㈢ 过始宁墅(谢灵运)的翻译
年少时就抱有守正不阿的节操,但追逐世俗名利改变了我本来的面貌。违背志向的变迁仿佛就在昨日,一晃就过去了二十多年到了现在的年纪。世俗的历练使我不敢面对少年的清高疏放,疲惫的身心使我羞于提起正直坚定的从前。宦海笨拙的失落紧接着又加上疾病的缠绕,终于使我有机会能够返回初生的故园。奉皇命到大海边做官,迂回曲折到了旧时的庄园。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崖,萦绕流水漫无边际上下来回奔波不息。山高险峻数不清的山峰重叠,江河迂曲望不尽的岛屿延绵林立。洁白的云絮拥抱着突兀幽晦的悬岩峭峰,清澈的涟漪上匍匐着优雅洁美的细竹青藤。楼宇建筑在回旋的江水边,台榭背靠在高高的山崖巅。挥手告别乡邻们,任满三年就会转回来。为我栽上一些白榆和楸树,不要把我归根终老的心愿辜负。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过始宁墅
【年代】南北朝
【作者】谢灵运
【体裁】五言诗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
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过始宁墅》创作于南朝宋,作者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全诗分三个层次,“束发”句至“还得静者便”是第一层,反复剀陈自己的心志。“剖竹”句至“筑观基曾巅”是正写过旧宅,理旧居。“挥手”以下四句表明一旦任满,将隐遁故山的愿望。从元兴年间(402-404)初仕至遭贬作诗时(422年),谢客由弱冠少年而将近不惑,这将近“二纪”(一纪十二年,此举成数而言)的岁月,是人生中风华正茂的时期。而对“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宋书本传》)的诗人来说,却偏偏独多坎坷。刘裕势力日盛,对晋室功臣的谢家来说本已是一个厄运,偏偏他在变幻不测的政治风云中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站错了队”。他先从刘裕的政敌刘毅为记室参军,结果刘毅被诛,灵运的叔父兼导师谢混也以首逆而同时及祸,他本人虽幸免难,但已难获信任,刘宋代晋后,尽管他早已名高当时,但只是被帝王视作文学侍臣。刘裕病笃,继嗣之争顿起,他瞅准了二皇子刘义真,谁知又错了;少帝即位,义真被挤到历阳,好友颜延之出放始安,他则外贬永嘉。二十年如花岁月蹉跎而过,无穷感慨遂因故宅的触发,冲涌而出,遂发为诗中首八句的感慨。他反复陈说自己少怀耿介坚贞之志,误入官场,实有违于初志而沾染了尘垢,这当然是有感于先祖高栖远祸的明智而言的;但是因为实际上这二十年是他功业追就的失败,青云之志的摧折,所以他所说的“清旷”,就不能像乃祖功成身退时的志满意得,平和恬宁。从诗中所说二十年前初仕景状恍如昨日之中;从他用汉代名臣汲黯戆直拙于为宦而多挫折之典中,不难看出他那“清旷”之下的幽愤。所谓“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表面说的是拙宦与疾病给了自己归根复命,静居山墅,以遂初志的便利;而实际上却是这位“静者”内心不平的微妙流露。这种有激于先祖勋业与素德而以清旷出之的幽愤,是全诗一以贯之的意脉,它流注于第二层次的景物描写中,最后停蓄为第三层次那敬告乡亲,三载任满后将还山归隐的誓愿。这个誓愿发得很毒,《文选》此诗李善注云:“《左氏传》曰:‘初,(鲁)季孙为己树六槚于蒲团东门之外。’杜预(注)曰:‘槚,欲自为榇(棺木)也。’吕向注曰:‘枌槚,木名。谓乡人云:为我树此木于坟之上,无令孤(辜负)我所愿之言。’”预想归隐,而竟说到了要死后归葬,誓愿越重,正愈见出其心中的怨愤之深。
㈣ “始宁墅”一词的来历
“始宁墅”
是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385-433)的祖居庄园。由于年代久远,至今遗迹无存,难以作实地考察,为了弄清始宁墅的具体地点,只好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作历史的考证。笔者经过一番查考之后,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始宁墅在今浙江上虞东山。具体地说,在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东山下,在东山西部。
断定始宁墅在今浙江上虞东山,有何根据呢?根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谢灵运的有关诗文。
在《述祖德》二诗并序中,谢灵运说他祖父谢玄在谢安逝世不久,“拂衣蕃岳,考卜东山”,营造别墅,他“随山疏浚潭,傍岩艺木分梓。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也就是说,谢玄在出任会稽内史期间,在东山选址,营造别墅,准备隐居。这个别墅,就建在东山脚下。可惜,谢玄在出任会稽内史一年之后,于公元388年去世。此时,他的孙子谢灵运年仅四岁。由于父祖去世,谢灵运就成了“始宁墅”的主人。
在《过始宁墅》一诗中,有“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两句。这表明,谢灵运是在出任永嘉郡(在今浙江温州市)太守途中,绕道过始宁墅,到故乡东山看望。他所看到的景象是:“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故乡的景色是如此幽美,使他十分留恋。在离别是,他“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
在《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一诗中,开头四句是:“辞满岂多秩,谢病不待年。偶与张邴合,久欲还东山。”这就是说,他的称疾辞官回故乡东山隐居,是早已就有的心愿。这“久欲还东山”一语,表明了他所返回的“旧园”即“始宁墅”,就在东山。
第二,根据史籍和地理名著记载。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说:“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墅”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田野的草房。二是指别墅,即家宅以外别筑的游息之所。《晋书·谢安传》中说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作为谢安之侄的谢玄,他所营造的始宁墅,显然不会是民间的草房,而是既有楼馆又有田园的别墅。这个别墅位于当时的始宁县。这个始宁县就在会稽,它于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建置,隋开皇中(约公元590年)废,先后存在了约461年。在南朝宋时,始宁县大约包括今浙江上虞市南部和嵊州市西北部,县治在今嵊州市三界镇,而始宁墅则在今上虞市上浦一带。
郦道元《水经注》中说:“浦阳江(即曹娥江,因上游自浦阳而来,又称浦阳江)自山雩山东北迳太康湖,车骑将军谢玄田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道,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山趋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这里,北魏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527),把谢玄的“田居”连同谢安的故居所在地的环境,作了生动而逼真的描述。他所描述的谢玄“田居”始宁墅,就在今上浦一带。
第三,根据《会稽志》和《上虞县志》记载。
在《嘉泰会稽志》中,有关于东山名胜的记载:“东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按此指县城在今丰惠镇而言),晋太傅谢安所居也,一名谢安山。岿然特立于众峰间,拱揖蔽亏,如鸾鹤飞舞。其巅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址。千嶂林立,下视沧海,天水相接,盖绝景也。下山出微径,为国庆寺,乃太傅之故宅。傍有蔷薇洞,俗传太傅携妓游宴之所。又山西一里始宁园,乃谢灵运别墅,一曰西庄。……今山西有太傅墓,……山半有洗屐池,东西二眺亭。虽后人好事为之,然旧园别墅,迹不可泯。”“嘉泰”是南宋宁宗(赵扩)的一个年号,介于“庆元”和“开禧”两个年号之间,共四年(公元1201-1204年)。可见,《嘉泰会稽志》是南宋嘉泰年间修撰的一部地方志,距今已有八百年光景,上述记载较为可信。
在明万历三十四年的《上虞县志》中,同样有关于东山名胜的记载。该县志还专门记载了始宁墅的地理位置:“自东山西去一里,为始宁园,乃谢灵运别业,曰始宁墅者,虽蔓草荒烟,苍然古色,宛有六朝气象。有泉曰‘始宁泉’,有石曰‘指石’。”明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这部县志虽然比《嘉泰会稽志》修撰得迟,但比清代的县志要早,也是较为可信的。
第四,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
在《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魏嵩山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中,有“始宁县”、“始宁墅”和“东山”诸条目,对这些条目的解释简明扼要,又相当周全。今摘录如下,并作必要的说明。
“〔始宁县〕(1)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置,治所在今浙江上虞县西南曹娥江西岸。东晋初移治今浙江上虞县西南曹娥江江岸。隋开皇中废。(2)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置,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县东南。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废。”这就表明,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始宁县,一个在浙江,一个在四川。笔者要查考的,当然是在浙江的始宁县。
“〔始宁墅〕一名西庄。在今浙江上虞县西南东山下。为南朝宋谢灵运之庄园。”
“〔东山〕(1)……(2)在今浙江上虞县南。东晋谢安出仕前曾隐居于此。(3)……(4)……(5)……(6)……(7)……(8)……”这表明,“东山”这一地名,在中国历史上,有八处。笔者要查考的,当然是在今浙江上虞的东山。所以只详录这一处,其余七处,均省略。
还要说明的,由于这本《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是在1988年8月出版的,现今的上虞市还叫“上虞县”,所以我们现在看这本辞典时,在地域上自然应把当时的“上虞县”看成是现今的上虞市。
至此,笔者把“始宁墅”在今浙江上虞东山的根据大致列举完毕。这样,“始宁墅”究在何处的问题,想必读者会作出明智的回答。
㈤ 过始宁墅的作品鉴赏
始宁,今浙江上虞市。谢灵运之祖晋车骑将军谢玄所建。灵运《山居赋》自注云:“余祖车骑建大功淮肥(指淝水之战),江左得免横流之祸。后及太傅(谢安)既薨,远图已辍,于是便求解驾东归,以避君侧之乱,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故选神丽之所,以申高栖之意,经始山川,实基于此。”可见始宁故宅,对少年时即袭封康乐公的诗人来说,既是祖上勋业的象征,又是先人明达的标志。所谓“废兴隐显,当是贤达之心。”正说明了这两重意义。
公元422年(永初三年),灵运因徐羡之挤排由京师外放永嘉(治今浙江温州)太守,其初,他的心情是怨愤的。“生幸休明世,亲蒙英达顾。空班赵氏璧,徒乖魏王瓠。”(《初发都》)他深憾未能报谢庐陵王刘义真的赏识,故自叹美质如和氏之璧而无所用其才,远图如魏王的五石之瓠般大而无当。对于去国远游,更是留恋难舍,以至“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邻里相送至方山》)。然而这种悱恻的感情,对于家世簪缨,自许王佐之才的诗人,虽然真诚,却并不相宜。到他买舟南下,途经始宁故宅时,先祖的功业激起了他自傲自重之心,而他们肥遁以避祸的睿智,又仿佛向他昭示了抗俗明志的途径。《过始宁墅》诗主旨是说要退隐以遂素志,而骨子里却是对政敌,甚至是对他并不真正服膺的,出身寒微的刘宋王朝的傲视。这也是谢客之归隐与陶潜之退身不同的个性特征。
全诗分三个层次,“束发”句至“还得静者便”是第一层,反复剀陈自己的心志。“剖竹”句至“筑观基曾巅”是正写过旧宅,理旧居。“挥手”以下四句表明一旦任满,将隐遁故山的愿望。
从元兴年间(402-404)初仕至遭贬作诗时(422年),谢客由弱冠少年而将近不惑,这将近“二纪”(一纪十二年,此举成数而言)的岁月,是人生中风华正茂的时期。而对“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宋书本传》)的诗人来说,却偏偏独多坎坷。刘裕势力日盛,对晋室功臣的谢家来说本已是一个厄运,偏偏他在变幻不测的政治风云中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站错了队”。他先从刘裕的政敌刘毅为记室参军,结果刘毅被诛,灵运的叔父兼导师谢混也以首逆而同时及祸,他本人虽幸免难,但已难获信任,刘宋代晋后,尽管他早已名高当时,但只是被帝王视作文学侍臣。刘裕病笃,继嗣之争顿起,他瞅准了二皇子刘义真,谁知又错了;少帝即位,义真被挤到历阳,好友颜延之出放始安,他则外贬永嘉。二十年如花岁月蹉跎而过,无穷感慨遂因故宅的触发,冲涌而出,遂发为诗中首八句的感慨。他反复陈说自己少怀耿介坚贞之志,误入官场,实有违于初志而沾染了尘垢,这当然是有感于先祖高栖远祸的明智而言的;但是因为实际上这二十年是他功业追就的失败,青云之志的摧折,所以他所说的“清旷”,就不能像乃祖功成身退时的志满意得,平和恬宁。从诗中所说二十年前初仕景状恍如昨日之中;从他用汉代名臣汲黯戆直拙于为宦而多挫折之典中,不难看出他那“清旷”之下的幽愤。所谓“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表面说的是拙宦与疾病给了自己归根复命,静居山墅,以遂初志的便利;而实际上却是这位“静者”内心不平的微妙流露。这种有激于先祖勋业与素德而以清旷出之的幽愤,是全诗一以贯之的意脉,它流注于第二层次的景物描写中,最后停蓄为第三层次那敬告乡亲,三载任满后将还山归隐的誓愿。这个誓愿发得很毒,《文选》此诗李善注云:“《左氏传》曰:‘初,(鲁)季孙为己树六槚于蒲团东门之外。’杜预(注)曰:‘槚,欲自为榇(棺木)也。’吕向注曰:‘枌槚,木名。谓乡人云:为我树此木于坟之上,无令孤(辜负)我所愿之言。’”预想归隐,而竟说到了要死后归葬,誓愿越重,正愈见出其心中的怨愤之深。
全诗最可注目处有二:一是记游写景,前人都摘评“白云”“绿筿”一联的幽美,因谓谢诗多秀句而少全篇,其实不然。这二句之所以为佳,更重要的原因倒是在全景所显示出来的象中之意。诗人帆沧海,过旧山,山行曲折,水涉沿洄,历经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与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真所谓是重重掩抑,步步曲屈。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而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出现了一派崭新的明丽景象;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涟漪,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似少女的青丝,照镜自媚。这景象清丽中有着一种孤高之气,正渗透着诗人经历仕途风霜,企望故宅一憩心境,也正体现着他负才自傲,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论者常云陶诗景中有人,谢诗景中无人,其实又不然,细味谢诗,无一不有其人格在,只是陶诗景淡意显,谢诗则语丽情晦。刘勰《文心雕龙》拈出“隐秀”一词状六朝诗风,其源头正在谢客。
诗的又一佳处是结构,全诗以大段议论抒清旷幽愤之思起,气势鼓荡,复潜注于精美绝伦的景物描写中,最后又由隐而显,发为誓愿,由显而隐之间,先以“剖竹”二句倒插,由议论挽入记游,复因美景而起营葺旧居之想,扣题“过始宁墅”,自然道入归隐旧山之誓。由此两处顿挫,遂使一气贯注中得曲屈沉健之致,而免轻滑剽急之弊。如果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言》,《北征》诸巨篇与此诗对读,就可发现,老杜之体,其实轫于谢客。《昭昧詹言》拈出,谢杜韩(愈)黄(山谷)为一脉相承,洵非虚言。
过始宁宅,对于谢客来说,是仕途上的不幸,但是却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大幸,尽管此诗尚带有传统的行旅诗的成分;但是已明显可见中国山水诗的序幕至此真正揭开了。而且这个序幕,揭得甚佳,一开始就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示了完全不同的个性特色。这只要读一下渊明题材相近的《归园田居》之一,就可见无论抒情写景,结构用笔,都是大不相同的。不过序幕总是序幕,《过始宁墅》在谢诗中,其组织尚较单纯、意气也较发露。灵运山水诗意象深曲,锤炼谨严,森然中见出逸荡之气的典型风格,要稍晚至其徜徉于永嘉山水时,才终于形成。
㈥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诗歌的风格流派,代表作家作品以及主要思想内容各是什么
风格流派:
1、建安,着重表现社会政治的内容,追求慷慨、刚健的风格。
2、太康,内容上远离现实, 追求华美的形式。
3、追求形式华美。
代表作家作品以及主要思想内容:
1、代表作家:曹氏父子、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代表作品:《蒿里行》、《洛神赋》、《悲愤诗》
主要思想内容: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民歌, 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 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 在艺术上形成一种悲凉慷慨、 刚健有力的风格, 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2、代表作家:三张 (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 (陆机、陆云)
代表作品:《悼亡诗》、《河阳县作诗》、《秋兴》、《西征》、《闲居》、《怀旧》
主要思想内容:片面地一味追求诗歌形式及词藻的华美, 写出的作品社会内容比较贫乏, 只是在诗歌的形式美方面下足了功夫, 积累了经验。
3、代表作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陶渊明,
代表作品:《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过始宁墅》、《登江中孤屿》
主要思想内容:多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的风情神韵。
(6)宁墅建材扩展阅读:
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方面来看,这个时期中出现了不同题材的几种诗体: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宫体诗。
1、玄言诗
玄言诗的积极意义,是把理趣引入了诗歌创作,并且孕育出后来的山水诗。
2、田园诗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创作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一个新的流派。
田园诗以歌咏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农事歌谣,《诗经》中就有一些描写农事的诗篇,如《豳风·七月》等。
3、山水诗
山水诗的产生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几乎是同时的,但它的成熟则稍晚。东晋末年的殷仲文和谢混, 是首先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但他俩写作山水诗的成就不大, 《南齐书·文学传论》批评说:“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清新,得名未盛。”
刘宋初年,谢灵运最终于确立了山水诗歌在士族诗坛的优势地位, 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这就是 《文心雕龙·明诗》所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4、宫体诗
诗歌发展到梁陈时代,在帝王和贵族阶层里,又产生了专体诗是当日宫廷和贵族中腐朽淫侈生活内容的表现。 南宋废帝、齐东昏侯到陈后主,都有许多生活丑史载于史籍。
宫体诗的出现和发展,是贵族文学的堕落。从梁代到初唐,其影响延续了一百多年。总之,魏晋南北朝时代诗歌的成就是十分主要的。它对后来的唐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所以,清人叶燮曾说:“不读六朝诗,不知唐诗之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