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真正的紅木傢具只能用榫卯,不能用鐵釘
紅木傢具為什麼不能使用鐵釘,這個看似簡朴的題目,其實有很深的奧秘。以下幾條結論,僅供大家參考。
一、研究發現,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榫卯了,也就是說,榫卯結構,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工藝創造,有著悠久的歷史。70多個世紀以來,這種藝術工藝經由不斷地發展和再創造,技術和工藝都已經相稱熟練。中國傳統傢具(特別是明清傢具)之所以達到今天的水平,與對這種結構特徵的運用有著直接的關系,也恰是這種巧妙結構的運用,晉升了中式傢具的藝術價值,尤為國娘傢具和建築藝術家們所驚嘆。因此可以說,中式傢具不使用鐵釘,是一種傳統,是商定俗成的,是上風的延續和發揚光大。中式傢具之所以又被稱之為傳統傢具,榫卯結構是核心。
二、榫卯結構組合的傢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傢具更加結子耐用。第一,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這種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而鐵釘連接就做不到。好比,用鐵釘將兩根木棖做T字型組合,豎棖與橫棖很輕易被扭曲而改變角度,而用榫卯結合,就不會被扭曲。其次,金屬輕易銹蝕或氧化,而真正的紅木傢具,可以使用幾百年或上千年。很多明式傢具距今幾百年了,雖顯滄桑,但木質堅硬如初。假如用鐵釘組合這樣的傢具,很可能木質完好,但因為連接的金屬銹蝕、疲憊、老化等,而使傢具散架。
三、榫卯結構的傢具便於運輸。君不見,很多紅木傢具是拆裝運輸的,到了目的地再組合安裝起來的,非常利便。假如用鐵釘連接傢具,雖說可以做成部門的分體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較多的傢具,就做不到了。
四、榫卯結構的傢具便於維修。不管什麼樣的傢具,使用長久了都會泛起題目,都需要維修維護。純正紅木傢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總會泛起題目的,好比某一根棖子折斷了需要更換等。用鐵釘連接的傢具,做這種拆卸更換就不象榫卯結構傢具來得輕易。假如是用魚膘膠等好膠做的傢具,維修時先把膠用水浸軟,榫卯間很快就松脫下來了,而用鐵釘則做不到,除非把傢具大卸八塊。進而反倒造成傢具的損壞。
五、因為紅木木質堅硬,而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這一點木工師傅都非常清晰。通過以上的比較,我們不丟臉出,使用榫卯連接紅木傢具比使用鐵釘有更大的上風,可以大大晉升紅木傢具的內在品質,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純正紅木傢具不使用鐵釘的原因了!
❷ 為什麼實木傢具要用榫卯結構傳統工藝
傳統工藝不用釘子不用膠粘,不存在傢具使用隨著時間推移釘子生銹、粘膠失效。用榫卯結構傳統工藝的傢具結實、經久耐用。在鄉村常見很多傳統工藝的實木傢具,幾十年了,還在用。
❸ 想做個實木桌子不用釘子怎麼做
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國建築、傢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傳統榫卯結構技術要求:榫頭厚度小於榫眼寬度0.1-0.2mm,當榫頭厚度大於榫眼寬度時由於擠壓引起膠液流失從而降低膠合強度,裝配時也容易使榫眼開裂。榫頭寬度比榫眼長度大0.5-1mm,硬材為0.5mm,軟材為1mm。榫頭長度比榫眼深度小2-3mm並大於榫眼零件厚度的一半。直角榫頭的厚度:單榫接近於方才厚度的0.4-0.5,雙榫的總厚度也需接近此數值。榫頭端頭常做倒角處理以方便插入榫眼,若部件的橫截面超過40mm×40mm時宜採用雙榫。榫結合採用基孔制,榫頭厚度應調整到與方型套鑽相符的尺寸,常用的厚度有6mm,8mm,9.5mm,12mm,13mm,15mm等規格。
❹ 松木傢具不用榫卯結構
內部結構的一般直接用榫比較好。
另外外部的比如椅背這種就只能用木榫了。用五金就不好看了。
還有有些地方用木榫的強度還不夠,就需要配合五金一起使用。
❺ 實木傢具怎麼拼接在一起
分幾種情況一是實木板,板兩側平刨光滑後合在一起以不見光不見縫為准,結合面塗內拼板膠上拼容板機加壓拼接。
二是傢具的部件與部件的連接,這個是使用榫卯結構再加上膠水(硬木類一般不用膠水,榫卯結構結合力就夠了,軟木類則需要加膠水。
三是組件與組件之間,一般使用五金連接件,如三合一等。
❻ 我想知道怎麼不花錢做推廣!我做實木榫卯傢具定製的
不花錢就得花時間、花精力。隨著5G時代的到來,推廣的方式方法會有更多變化,以前有效的也許沒用了,也許有新的形式出現,還是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更經濟有效吧!
❼ 是不是實木傢具都用榫卯結構啊能不能像板式傢具那樣用金屬連接方式呢
能啊,但你這實木傢具就掉價嘍
木工最講究的是手工活,俗話有釘子木匠與橓專子木匠之屬分。兩者收費都相差幾倍。釘子木匠滿大街都是,而作工精巧的橓子木匠你找個試試。
所以,木材越貴越稀有,就越要找祖傳世襲的木匠加工。understand?
❽ 為什麼如今的木製傢具(桌椅)大多採用螺絲釘固定,而不採用傳統的榫卯
那看現在的傢具有幾個是實木的,不是貼皮的就是拼接的,用榫卯結構還沒用就爛了。不信你看紅木傢具就不會帶一個釘。
❾ 傢具不用釘子怎麼處理
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美倫美倉儲傢具中心的傢具基本上都是這種結構的,少用膠水少用釘子,環保還耐用!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傢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其中一個的榫頭插入另一個的卯眼中,使兩個構件連接並固定。榫頭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稱為榫舌,其餘部分則稱作榫肩。
榫卯結構廣泛用於建築,同時也廣泛用於傢具,體現出傢具與建築的密切關系。榫卯結構應用於房屋建築後,雖然每個構件都比較單薄,但是它整體上卻能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結構不在於個體的強大,而是互相結合,互相支撐,這種結構成了後代建築和中式傢具的基本模式。
結構
穿斗式
漢時成熟,中國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柱,柱比較密,而柱徑略小,不用梁,用"穿"貫於柱間,上可立短柱,柱頂直接承檁。優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
抬梁式
春秋時成熟,中國北方各省多用。沿進深方向布置石礎,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構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系柱頂,梁頭與瓜柱頂做橫向的檁,檁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連成一個整體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樑柱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
井乾式
將圓木或半圓木兩端開凹榫,組合成矩形的木框,層層相疊作為牆壁--實際是木承重結構牆。它耗材量大,建築面闊和進深受木材長度限制,外觀厚重,應用不廣。
❿ 木材為什麼用榫卯連接而不用釘連接
榫卯來工藝是我國傳統傢具工藝的靈魂自,尤其是對於紅木傢具來說。
榫卯,凸出來的部分稱為「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卯」,利用榫卯實現連接。
榫卯結構歷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榫卯了。受制於礦石開采和金屬冶煉技術,釘子是很奢侈的,榫卯工藝以其高精度高強度,並且成本低廉被廣泛使用,並流傳下來。
榫卯結構較之釘子連接有以下優勢:
1、更堅固耐用,可以承受木件之間各個方向的扭動;
2、不易銹蝕,榫卯常用於紅木傢具中,做好防蟲防潮工作就可以保存上千年完好,可是使用釘子是絕不可能達到的;
3、易於拆裝,便於運輸和維修;
4、釘子容易造成木料劈裂。
現在雖然釘子的使用更為普及,但是榫卯工藝仍然保持著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並且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京劇一並被海外華人視為「國粹」。真正上好的紅木傢具一定都是使用榫卯的,絕不會有一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