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家居网,您身边的家居用品知识小达人!
當前位置:首頁 » 吊頂大全 » 實木床走馬銷怎麼拆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實木床走馬銷怎麼拆

發布時間: 2021-02-27 12:39:27

實木傢具卯榫工藝好不好

一些高檔全實木傢具多採用榫卯結構,很多人對榫卯結構不是很了解,瑞森三棵樹傢具介紹下關於榫卯結構的相關知識。

榫即榫頭,是木構件上凸出的部分。卯俗稱卯眼、榫眼、是插入榫頭的孔眼。全實木傢具的榫卯結構用於連接傢具的各個部件,多用於連接面板、兩個面或邊、兩根木條及三個木構件。常用的榫卯結構如下:
一、燕尾榫。榫頭端頭寬,根部窄,呈梯台形,像燕子的尾巴,用於兩塊平板直角相接處。 榫卯結構示意圖
二、明榫。又叫馬口榫、通榫、透榫、榫頭露在外面。

三、暗榫。雙叫悶榫,榫頭不外露。
四、半榫。不鑿穿卯眼,榫頭不外露,長度是明榫的三分之二。
五、長短榫。榫頭一長一短互相垂直,分別與邊抹的卯眼結合,多用於腿部與面板的邊抹接合處。
六、套榫。多用在椅子腿交接處,搭腦鑿出方形卯眼,腿部做出方形榫頭,然後套接。
七、龍鳳榫。將兩塊板中的一塊板邊刨出榫面呈半個銀錠形,在另一塊板邊鑿出下大上小的槽口,再把兩塊板推插拼合。
八、夾頭榫。腿足高出牙條和牙頭的表面,頂端出榫,鑿出槽口,和面板底面的卯眼結合,把牙條嵌夾在腿足上端的開口中。

九、扎榫。又叫掛楔、走馬銷,榫頭一邊成斜面,卯眼也一邊鑿成斜形,再鑿眼,榫頭入直眼後再拍進原卯眼。

十、插肩榫。腿足頂端榫頭呈台階狀,看面削成八字斜肩,牙條上鑿出等大的卯眼,嵌入腿足。
十一、格肩榫。橫豎材相交時,把橫材榫頭外側的榫肩鋸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在豎材卯眼外側上面挖出和三角尖榫肩等大的缺口,然後拍合橫豎材。
十二、抱肩榫。腿足上端切成45度斜角,鑿出三角形卯眼,與牙子的三角形榫舌相拍合。然後,把腿足斜肩上的掛銷與牙子背面等大的槽口套掛,使牙子和腿足處在同一層面。多用於束腰傢具腿足與束腰、牙條相接處。

十三、楔釘榫。把上下兩根榫頭呈台階狀的孤形材連接,在連接部位的中間鑿出一端稍大,一端稍小的卯眼,插入與卯眼等大的長楔
十四、粽角榫。又叫三角齊尖,形似粽子,三面的角線都成45度的斜線,運用在傢具框形結構中橫、縱、垂直三根方材相交處。
釘。

十五、托角榫。是一組榫卯的組合,用來連接角牙、腿足和牙條,在腿足上鑿出卯眼,和角牙的榫舌接合,在牙條與腿足接合之際,把角牙與牙條都插入卯眼。
在全實木傢具中 榫卯結構對全實木傢具有諸多益處,第一、榫卯結構更能適應四季熱脹冷縮的氣溫適度變換,第二榫卯結構能更好的使傢具均衡受力,第三、榫卯結構能減少對傢具破環,傳統現代傢具一般採用金屬鏈接件非常容易對傢具木質產生損害。

❷ 怎麼做好一個實木傢具結構

中國古典傢具結構方法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傢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傢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抱肩榫是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這是與桌面相連的。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矛條背面的槽口套掛。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傢具,牙條與束腰是用一塊獨木做出的,憑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和腿足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是抱肩榫的標准做法。清中期以後,抱肩榫的做法就開始簡化,掛銷省略不做了,為了省料,牙條和束腰也改為用兩塊木條單獨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進一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只靠用膠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於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製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製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於是就可採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

夾頭榫:是製作案類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並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製作案類傢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棕角榫。

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稜台形長木楔,插入後,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後脫出。製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傢具都要用楔釘榫。

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製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掛榫:掛榫屬楔形榫的一種,榫頭一邊成斜面,眼口鑿成同形,但再需放長一倍鑿直眼,榫頭入直眼後拍進原榫眼,上提或掛拉都不能脫出,若拆裝時可重新將榫頭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傢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因榫頭實為裝入的楔子,故又名「掛楔』。北方匠師叫「走馬銷』。

勾掛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頭也做成相應的直角梯台形,但榫頭的下底面等於榫眼的底面,嵌入後斜面與斜面接合,產生倒勾作用。然後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再也不易脫出,故日「勾掛榫」。

格肩:傳統傢具橫豎材料相交,將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應的半麵皮子同樣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後相接交合,通稱「格肩」。

托角榫:角牙與腿足和牙條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牙的榫舌相接合,當矛條或面子與腿足構成的同時,角牙與牙條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樁頭,故「托角榫」是一組卯榫的組合,不是指單一的構造形式。

長短榫:一般腿部與面子的邊抹接合時,腿料出榫做成一長一短互相垂直的兩個榫頭,分別與邊抹的榫眼結合,故稱「長短榫」。因邊抹接合用格角榫,抹頭兩邊從打榫眼腿料出榫與大邊出榫相碰,故只有長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條與腿足結合有幾種形式,抱肩榫的做法採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

❸ 古人運用傢具木頭與木頭連接用了什麼方法

古人運用傢具木頭與木頭連接用了卯榫連接方法。通過卯與榫的契合,達到緊密穩定結構。經久而不松動,愈用而愈緊湊。

卯榫的經典與巧妙之處在於區別於現代結構連接方式,不使用鐵釘固定而比之更牢固耐用,而卯榫的結構也演化為多種方式出現於我們的生活應用中。

而其中最為顯眼的便是斗拱,在中式古建築中,華夏大地,南北東西,處處可見房屋中大量使用的斗拱,復雜而唯美,繁瑣而堅固,成為廊檐中式結構經典。

這一創造性的發明自出現後便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經千年以上的傳承後不斷發揚光大,並在勤勞智慧的人們手中不斷改善和創新,最後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卯榫在傳承過程中也銜生出了多種用途,並在材料使用方面也不再拘泥於木材,而是發展到了石材,玉器,紡織等多種材料之上。

(3)實木床走馬銷怎麼拆擴展閱讀

卯榫結構大致分類:

1、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棕角榫。

2、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

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3、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

4、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製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5、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❹ 請教一下:實木傢具上有小窟窿眼是怎麼回事兒

一些高檔全實木傢具多採用榫卯結構,很多人對榫卯結構不是很了解,介紹下關於榫卯結構的相關知識。

榫即榫頭,是木構件上凸出的部分。卯俗稱卯眼、榫眼、是插入榫頭的孔眼。全實木傢具的榫卯結構用於連接傢具的各個部件,多用於連接面板、兩個面或邊、兩根木條及三個木構件。常用的榫卯結構如下:
一、燕尾榫。榫頭端頭寬,根部窄,呈梯台形,像燕子的尾巴,用於兩塊平板直角相接處。 榫卯結構示意圖
二、明榫。又叫馬口榫、通榫、透榫、榫頭露在外面。

三、暗榫。雙叫悶榫,榫頭不外露。
四、半榫。不鑿穿卯眼,榫頭不外露,長度是明榫的三分之二。
五、長短榫。榫頭一長一短互相垂直,分別與邊抹的卯眼結合,多用於腿部與面板的邊抹接合處。
六、套榫。多用在椅子腿交接處,搭腦鑿出方形卯眼,腿部做出方形榫頭,然後套接。
七、龍鳳榫。將兩塊板中的一塊板邊刨出榫面呈半個銀錠形,在另一塊板邊鑿出下大上小的槽口,再把兩塊板推插拼合。
八、夾頭榫。腿足高出牙條和牙頭的表面,頂端出榫,鑿出槽口,和面板底面的卯眼結合,把牙條嵌夾在腿足上端的開口中。

九、扎榫。又叫掛楔、走馬銷,榫頭一邊成斜面,卯眼也一邊鑿成斜形,再鑿眼,榫頭入直眼後再拍進原卯眼。

十、插肩榫。腿足頂端榫頭呈台階狀,看面削成八字斜肩,牙條上鑿出等大的卯眼,嵌入腿足。
十一、格肩榫。橫豎材相交時,把橫材榫頭外側的榫肩鋸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在豎材卯眼外側上面挖出和三角尖榫肩等大的缺口,然後拍合橫豎材。
十二、抱肩榫。腿足上端切成45度斜角,鑿出三角形卯眼,與牙子的三角形榫舌相拍合。然後,把腿足斜肩上的掛銷與牙子背面等大的槽口套掛,使牙子和腿足處在同一層面。多用於束腰傢具腿足與束腰、牙條相接處。

十三、楔釘榫。把上下兩根榫頭呈台階狀的孤形材連接,在連接部位的中間鑿出一端稍大,一端稍小的卯眼,插入與卯眼等大的長楔
十四、粽角榫。又叫三角齊尖,形似粽子,三面的角線都成45度的斜線,運用在傢具框形結構中橫、縱、垂直三根方材相交處。
釘。

十五、托角榫。是一組榫卯的組合,用來連接角牙、腿足和牙條,在腿足上鑿出卯眼,和角牙的榫舌接合,在牙條與腿足接合之際,把角牙與牙條都插入卯眼。
在全實木傢具中 榫卯結構對全實木傢具有諸多益處,第一、榫卯結構更能適應四季熱脹冷縮的氣溫適度變換,第二榫卯結構能更好的使傢具均衡受力,第三、榫卯結構能減少對傢具破環,傳統現代傢具一般採用金屬鏈接件非常容易對傢具木質產生損害。

❺ 初白傢具中運用了多少種榫卯結構

你說的總共運用了8種榫卯結構:

1、粽角榫,多用在物體承重的地方內。用於框式連容接。

❻ 在傳統實木傢具中的「束腰」的形式有哪些

中國古典傢具結構方法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傢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傢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抱肩榫是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這是與桌面相連的。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矛條背面的槽口套掛。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傢具,牙條與束腰是用一塊獨木做出的,憑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和腿足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是抱肩榫的標准做法。清中期以後,抱肩榫的做法就開始簡化,掛銷省略不做了,為了省料,牙條和束腰也改為用兩塊木條單獨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進一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只靠用膠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霸王棖:霸王棖是用於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製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製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於是就可採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夾頭榫:是製作案類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並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插肩榫:是製作案類傢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棕角榫。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稜台形長木楔,插入後,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後脫出。製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傢具都要用楔釘榫。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製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掛榫:掛榫屬楔形榫的一種,榫頭一邊成斜面,眼口鑿成同形,但再需放長一倍鑿直眼,榫頭入直眼後拍進原榫眼,上提或掛拉都不能脫出,若拆裝時可重新將榫頭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傢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因榫頭實為裝入的楔子,故又名「掛楔』。北方匠師叫「走馬銷』。勾掛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頭也做成相應的直角梯台形,但榫頭的下底面等於榫眼的底面,嵌入後斜面與斜面接合,產生倒勾作用。然後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再也不易脫出,故日「勾掛榫」。格肩:傳統傢具橫豎材料相交,將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應的半麵皮子同樣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後相接交合,通稱「格肩」。托角榫:角牙與腿足和牙條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牙的榫舌相接合,當矛條或面子與腿足構成的同時,角牙與牙條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樁頭,故「托角榫」是一組卯榫的組合,不是指單一的構造形式。長短榫:一般腿部與面子的邊抹接合時,腿料出榫做成一長一短互相垂直的兩個榫頭,分別與邊抹的榫眼結合,故稱「長短榫」。因邊抹接合用格角榫,抹頭兩邊從打榫眼腿料出榫與大邊出榫相碰,故只有長短榫才能牢固。抱肩榫:牙條與腿足結合有幾種形式,抱肩榫的做法採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