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们用蜡烛照明的副作用
首先眼睛会受不了,因为亮度太暗,其次,会在屋里有烟,熏的难受
❷ 蜡烛为什么会亮
们看到的蜡烛燃烧并不是石蜡固体的燃烧,而是点火
蜡烛图片
装置将棉芯点燃,放出的热量使石蜡固体熔化,再汽化,生成石蜡蒸气,石蜡蒸气是可燃的。
蜡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火焰最明亮,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变黑。
在吹灭蜡烛的一瞬间,可以看到一缕白烟,用燃烧的火柴去点这缕白烟,可以使蜡烛复燃,所以可以证明所冒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蜡烛燃烧时,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化学表达式:C25H52+O2→(点燃)CO2+H2O。在氧气瓶中燃烧现象为火焰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出现。
简单的证明实验:
点燃蜡烛,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5分后迅速倒转烧杯,发现烧杯内壁变模糊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
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有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现代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❸ 电视上古代人是用蜡烛照明的,但是古代的时候造不出来蜡烛,所以她们是用什么照明呢
现在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❹ 蜡烛的所有用途
1.日光灯有时会发出嗡嗡响声,使人很不舒服。可切断电源,将日光灯镇流器盖打开,在镇流器边上撬开一个小缝,把熔化的蜡液灌进镇流器的矽钢片间隙里,这样日光灯就不会有嗡嗡声了。
2.电熨斗的底面不干净,有时会划挂、弄脏衣服。可取1块旧布对折,在两层布之间撒些蜡烛粉末,把热熨斗放在两层布上来回磨蹭,然后立即在1块干净布上来回熨几下,这样就可以把熨斗底面擦干净了。
3.衣服洗好后,常发现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动。只要洗衣服前,在拉链上涂层蜡,洗后拉链就不会卡住了。
4.抽屉推拉不灵活,可在它的两侧和棱边涂一层石蜡或蜡烛屑,推拉起来就灵活了。
5.房间里吸烟人多,常常会弄得烟雾缭绕,令人呛鼻。可在房间里点上1支蜡烛,将其放在距地面有一定距离处,可减少烟雾。
6.有些书读不了几天就卷角了。可找一截蜡烛熔化,然后在新书的角上蘸点蜡,书就不会卷角了。
7.家具拉门发紧或磨损严重,可在拉门的下拉槽内,滴进一些蜡,或削些蜡末放入,拉门就可滑动自如了。
8.电视天线与馈线接头处常受风吹日晒,很易锈蚀,可将蜡烛加热熔化滴在接头处,再用胶布将接头处缠好,即可防止其在较长时间内被锈蚀。
9.有的用金属材料组装的洗衣机,缸口边缘与控制屏组合之间有一条又窄又深的缝隙,洗衣时容易进水锈蚀零件。只要把加热熔化的石蜡液均匀地灌入缝隙中,冷却后稍加修整,即可防止溅水进入。
10.冰箱里的冰盘有时会被冷冻室里的冰粘住。可在冰盘底部及四周涂上蜡,冰盘就不会被粘住了。
11.燃烛用于蔬菜保鲜。做1个放置蔬菜的小木架,放在1个盛有水的大盆内,将蔬菜放置好后,点燃事先放在木架上的蜡烛,然后扣上1个小一点的木盆。这样,一般蔬菜在室温16~18℃时可以保鲜1周。
12.在剪下来的白兰花枝条切口处,用火烤至微干,再涂上石蜡油。用这种方法给鲜切花保鲜比插入盛水的花瓶中保鲜的时间长得多。
13.当瓶子盖上盖后还欠严实时,可以在瓶盖的缝隙处涂上一层蜡烛油,这样瓶盖便可密封了。
14.汽油和石蜡的混合液可除锈。把石蜡刮成细末,装在瓶子里(约半瓶),注入汽油至满瓶,把瓶子放在温暖处,石蜡溶化后,把这种石蜡汽油混合液涂在铁器生锈部位,1昼夜后,用粗糙的布块或纸擦拭,铁锈便会被除掉。
15.锯木材的时候经常夹锯条。只要在锯条上擦一些蜡,木材就不会夹锯条了。
16.印章用的时间长了,就会被印泥渣子糊住。可将蜡烛点着,使熔化了的蜡水滴覆在印章表面,待蜡水凝固后取下,如此反复两次,即可将印章上的印泥渣子除去。
17.鸡蛋上涂抹薄薄的一层石蜡,装入蛋箱,在25℃以下的环境里,可保存半年左右。
18.写在书籍、本子、纸上的留言,如果想将其作为永久的纪念,可在字迹上滴涂蜡烛油,用小刀刮平,这样字迹就可以永久保存而不退色。
19.大蒜头放入石蜡液中浸一下,捞出放入篮子,悬挂在屋檐下,可较长时间保鲜。
20.烟头、烟灰或未熄灭的火柴等燃烧物,有时会在家具漆面留下焦痕。如果只是漆面被烧灼而留下痕迹,可在牙签上包一层细纹硬布,轻轻擦抹痕迹,然后涂上一层薄蜡,焦痕即可除去。
21.藤椅等家具用品,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吱嘎的响声。只要在它们的关节部位涂点石蜡油,使用时就不会再响了。
22.要复印文件资料一时找不到复印机,可裁1张比文件资料篇幅略大一些的白纸,在白纸的一面涂上蜡,将涂蜡的一面覆在要复印的文件资料上,在另一面用光滑较硬的东西用力刮几下,文件资料就复印在涂蜡的白纸上了。但印出的字是反的,还要将涂蜡的一面覆盖在另1张白纸上,再在上面刮几下,文件资料就复印好了。
23.皮箱、皮包表面有划痕,影响美观。可用1块黄蜡,在划痕处轻轻涂抹,使黄蜡盖住痕迹,然后用1块光滑的竹片,在涂有黄蜡的痕迹处来回推磨数次,最后以稍湿的软布擦一下,皮面即可消除划痕恢复原状。
24.灯头在使用中会发生松动现象,可在熔化的蜡烛液内加入适量的明矾,调匀后注入灯头松动处,几分钟即可干透粘住,其牢固度不亚于万能胶。
25.暴露在洗衣机两侧及底部的螺钉容易生锈,维修时很难旋下。若在螺钉的洞孔内加注几滴蜡烛油,使螺钉处全部被封住,即可使螺钉长期不被锈蚀,拆卸维修也很方便。
26.蜡烛油可用于青椒保鲜。在下霜前将青椒摘下,选出无虫无病、果肉饱满、色泽发亮、硬度较大者,然后熔化一些蜡烛油,把每只青椒的蒂把梢部都在蜡烛油内蘸一下,凉后再将青椒装入0.015~0.02毫米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内,封严袋口,在10~13℃的环境下,一般可贮存2~3个月。
27.在拆旧衣服时,如沿缝线两面涂上蜡,拆起来很容易,而且不留线头。
28.家用干电池,保管不善,常常出现漏电现象。如果在电池的负极上涂一层薄薄的蜡烛油,然后将其搁置在干燥通风处,即可有效地防止漏电。
29.玻璃擦干净后,可涂上些蜡。这样可以较长时间保持玻璃光洁明亮,下次再擦玻璃时,用干布稍擦即可使玻璃擦得很干净。
❺ 蜡烛照明是什么化学变化
说白了就是蜡烛的主要成分碳氢化合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❻ 为什么蜡烛常用于照明,不用于做化学实验的热源,而酒精灯则正好相反
蜡烛烛焰黄色,较明亮,可见性强,用于照明;燃烧时石蜡先变成蜡油再变成石蜡蒸专汽才可燃烧,燃烧不完属全生成炭黑,加热物品把物品弄黑,故不适宜用于做化学实验的热源。酒精灯烛焰一般呈淡蓝色,不够亮,不宜用于照明,而酒精燃烧产物一般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弄黑被加热物。
希望采纳
❼ 古人用来照明的油灯、省油灯、蜡烛,各有什么不同
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想到的就是油灯。《楚辞》中有“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之句,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当时油灯的燃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是少数人享用。奢侈一些的,还可以在油脂中加入香料,燃烧时伴有袅袅清香,遮住油脂燃烧散发出的难闻气味儿。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在诗人笔下成了富有情调的妙事。蜡烛的使用从西汉著名文物长信宫灯可见一斑,所以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说。
长信宫灯是盏青铜制作的艺术灯,造型是一个双膝跪地的宫女,皇室成员使用,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灯盘中心有插蜡烛的钎,最独特的是有防污染的环保设计,说明古人的理念很先进:宫女膝下的水盘用来过滤灯烟中的尘埃和异味,从而达到减轻室内污染、避免熏黑墙壁和器物的作用。
❽ 古代为什么用蜡烛照明,不怕房子着火吗
蜡烛是西方传过来的 开始用的都是高大上后来才平民化的 品名一般都是油灯内的 光线不好容 而且 冒黑烟 我国解放初期没有通电的基本都是油灯的 这也就有了 白天游门走四方晚上遨游补裤裆一说 至于着火 天天用基本都清楚就好比现在 人们用电灯手机啥的不怕中电吗 一样常识融入了生活 睡前必吹 而且油灯 费油 啊 煤油都是从杂货店购买的那就是钱啊 没事的人家在太阳落山前就吃过晚饭早早休息了点啥灯 费钱啊
❾ 古代多用蜡烛照明,他们是如何防范火灾的
蜡烛是西方传过来的 开始用的都是高大上后来才平民化的。古代虽然没有办法像当代灭火方便,但也发明了许多灭火工具,并发展了许多灭火的方法,如点燃的蜡烛远离可燃物品,光是用水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灭火工具。我国的消防历史,几乎跟种族发展同步,下面让我们仔细解释一下。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军事巡逻队配备了各种灭火工具,例如枪管,斧头,锯,梯子,绳索等。 水袋是宋代消防队最常用的消防设备。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
在南宋,首都的主要街道上驻有一个名为“反角军”的消防队。 整个城市有数千名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