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金照明 » 最早怎么照明
扩展阅读
迈诺诗净水器滤芯怎么换 2021-03-16 21:54:39
家装强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最早怎么照明

发布时间: 2021-02-17 17:41:39

⑴ 电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在此之前用什么来照明

世界上第一盏电灯诞生在1879年10月21日,它是由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从1879 年开始研究版电灯,他选权择的第一个白炽物质是当时所知的金属熔点最高的白金。但是白金灯炮太贵,而且到了白炽温度时,其寿命了只有一二小时。爱迪生还试用过许多其他材料,如 铝、硼、铬、金、银、钛、钨等。到了1879年10月21日,他又把早已弃置不用的碳放到真空度高得多的灯炮里试验,结果发现,碳比任何白金丝更高,熔点也非常高,以致不再需要其 他调节附件。一星期后,爱迪生宣各了他的发明。翌年,他又成功地制造出能连续亮上1200 个钟头的毛竹丝灯。之后,到1904年,奥地利人亚历山大·成斯特和弗兰兹·那曼发明了比毛竹丝灯强三倍的钨丝灯,前者才被取代。钨丝灯从1907年开始大批生产,一直沿用至今。

1882年7月中国第一个电灯在上海南京路点亮

最早的是蜡烛或用油灯

⑵ 照明灯的发展历程

物理学教授的大胆畅想1802年,在俄国的彼得堡外科医学院,一名叫作彼德罗夫的物理学教授宣布,他打算“以电取光”。在篝火、松明、动植物油以及燃气还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纪初期,在电流还是一件新鲜事物的前提下,这一决定无异于天方夜潭。但是彼德罗夫的热情并没有被众人的冷嘲所压熄,因为在不久前,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用放风筝的方法引出火花一事让他受到启发:电池组两端在被导线连接时所产生的电火花,能不能变成持久的灯光,以供照明之用?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彼德罗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尽管在临死前始终没有见到“持久的灯光”,但彼德罗夫发现了“电弧”———“如果把两根炭棒彼此接近,那么在它们中间就出现了非常明亮的白色光或白色火焰,这就使炭棒很快地或者慢慢地燃烧掉,并且可以完全照亮黑暗的大房间。”这是关于电气照明的最早言论。电弧的发现,标志着人类在由电到光的转化过程中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从弧光灯到白炽灯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1809年正在埋头进行电化学研究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也发现了电弧。他亲手做了个很大的蓄电器,动用了2000个伏打电池,得到了更强烈更明亮的弧光。
彼德罗夫和戴维的实验装置较为相似,这实际是一种新灯———炭极弧光灯的雏形。当时这种灯采用一般木炭做成的炭棒,烧损过快,耀眼的弧光仿佛昙花一现。
大约在30年后,有人想起并应用了坚硬致密的焦炭来替代一般的木炭。由于焦炭比木炭燃烧慢,弧光闪亮的时间也就延长了许多。
后来法国科技人员给弧光装置装上一种钟表装置,使它能够自动调节两根炭棒间的距离。这样,第一只炭极弧光灯正式诞生了。
1876年,俄国电工技师雅布洛奇可夫又对弧光灯进行了较大改革。他取消了复杂的钟表机关和磁铁灯调节装置,而让两根炭棒并排竖立,中间隔着一块用黏土或石膏做成的绝缘片。他还采用一种装置,能够不断改变电流的方向,使两根炭棒交替地充当阳极和阴极,这样两根炭棒的烧损速度就基本相同,而他们端头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保持不变了。由于这两根并排竖立的炭棒在发光的时候像蜡烛一样,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电烛”。电烛发出美丽的淡红色或淡紫色的光,每支能持续发光两小时左右。
在19世纪70年代的后几年里,电烛曾经风行一时。由法国通用电气协会投资制造的电烛,曾被用作路灯一支支地点燃在大街上,单单巴黎一个城市就用了成千支电烛,代替了街道上原有的7万盏煤油灯,使热闹繁华的巴黎成了名副其实的不夜城。电烛还照亮了英国伦敦和古老波斯的街道,也在罗马大剧院和柬埔寨王宫上空闪闪发光……
弧光灯的问世开辟了电气照明的新时代,在人类照明史上具有预示性的伟大意义。弧光灯由于光度强,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在印刷制版、电影放映等领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直到今天仍占据着一席之地。但是电烛的耗电量大,寿命短暂,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所以在白炽灯出现以后,它在照明领域里几乎销声匿迹了。
1879年,爱迪生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可供实用的炭丝白炽灯。爱迪生利用改进的炭化方法,把一截棉线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陶土坩埚里高温加热做成灯丝,再把灯丝密封到玻璃泡里,细致地抽去里面的空气。在当年的10月21日,这个灯泡开始点亮,持续发光45个小时!爱迪生在白炽灯的创制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稚嫩走向成熟
白炽灯的光辉深入人心,先后有一大批发明家投身到白炽灯的改进事业中。事实上在炭丝白炽灯诞生以前,人们就试着用各种难熔的金属做灯丝,而在白炽灯问世之后,人们寻求理想状态中的灯丝更是不遗余力。终于在20世纪的第9个年头,美国人柯里奇找到了性能极佳的灯丝材料———钨。钨有许多显著特点,它比其他任何一种金属元素的熔点都要高,并且它在受热时蒸发量较小,因此在用作灯丝的材料中,钨是再合适不过的。用钨丝充当灯丝制作白炽灯,这是照明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钨丝的引进使得白炽灯在同煤油灯、煤气灯、汽油灯的竞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钨丝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电气照明工业的发展,开辟了电气照明技术的新纪元。
白炽灯的改进工作并没有故步自封。1913年,兰米尔首次往玻壳里充入氮气,这是继灯丝由炭丝改为钨丝之后,白炽灯的又一重要革新。玻壳里充入氮气,灯丝周围就形成一薄层稳定的气体保护层,使灯丝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工作,并有效抑制了钨丝的蒸发,克服了钨丝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缺陷(直到今天,充气仍然是灯泡制作过程中一道重要工序)。
之后,为了提高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人们再次在灯丝的成分和结构上下足了工夫。发明家们引进了一种新元素———铼。铼的优势在于不仅熔点高、耐腐蚀,而且机械性能好,电阻率比钨高得多。钨丝镀上铼后,强度和电阻大大加强,寿命可以延长5倍!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把灯丝制成螺旋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缩小所占空间,提高发光效率,另一方面又能继续降低钨的蒸发,延长使用年限,可谓一举两得。1936年,人们制成了双螺旋灯丝,使充气白炽灯的工作温度提高到2500°以上,而摄影用的白炽灯甚至达到了3000°:第一代白炽灯成熟了。
在整个20世纪直至21世纪,白炽灯一直是照明器具大家族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尽管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比白炽灯更加出色的荧光灯、日光灯、霓虹灯……但是在普通人的家居生活中,普通白炽灯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 古代用什么照明

蜡烛。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现代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3)最早怎么照明扩展阅读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

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

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

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⑷ 春秋时期是用什么来照明的

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类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回朝时期,青铜答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为灯具的出现创造条件。春秋战国时,照明用的灯具开始出现,豆就是当时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
当时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从古体字的“灯”就能看出,灯是从豆演变而来的。古籍中有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镫)。”“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楚辞·招魂》 。
战国时期,最早的蜡烛开始出现。可当时的蜡烛和现在的蜡烛不一样,外形并不是很规则,怎么支撑使其站立?聪明的古人在豆的底部做一个尖锥,把不规则的蜡烛插在这个尖锥上,蜡烛就能稳稳当当地站立了。 支钉的出现正式拉开了灯具的历史,自此,灯具历史完成了从豆到灯的转变。

⑸ 电灯的历史是如何的什么时候出现最早的灯又是怎样的

中国最早的灯是油灯,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

⑹ 电灯的发展史

最早实用的电灯是白炽灯,但早在白炽灯诞生之前,英国人汉弗莱·戴维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了弧光灯,但这种弧光灯亮度太强产热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场所根本无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国的德国钟表匠亨利·戈贝尔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丝,制成了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电灯,持续亮了400个小时,不过他并没及时申请专利。

1860年,英国人约瑟夫·斯旺也制成了碳丝电灯,但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

874年,加拿大的两名电气技师申请了一项电灯专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气,以通电的碳杆发光,但他们没有足够财力继续完善这项发明,于是在1875年把专利卖给了爱迪生。

爱迪生购入专利后尝试改良灯丝,终于在1880年制造出能持续亮1200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

20世纪初,碳化灯丝被钨丝取代,钨丝白炽灯沿用至今。

1938年,荧光灯诞生。1998年白光LED灯诞生。

(6)最早怎么照明扩展阅读:

电灯的主要种类:

1、白炽灯

普通白炽灯即一般常用的白炽灯泡,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灯泡。它的价格便宜,显色性好(Ra=100)、开灯即亮、可连续调光、结构简单。因此,钨丝灯泡也具有多变的式样以搭配不同的灯具。

2、卤钨灯

填充气体内含有部分卤族元素或卤化物的充气白炽灯。具有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全部特点,光效和寿命比普通照明白炽灯提高一倍以上,且体积小。

3、荧光灯

特点:光效高、寿命长、光色好。荧光灯有直管型、环型、紧凑型等,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节能照明光源。用直管型荧光灯取代白炽灯,节电70~90%,寿命长5~10倍。

4、卤素灯泡

卤素灯(Halogen lamp),亦称钨卤灯泡,是白炽灯的一种。原理是在灯泡内注入碘或溴等卤素气体。在高温下,蒸发的钨丝与卤素进行化学作用,蒸发的钨会重新凝固在钨丝 上,形成平衡的循环,避免钨丝过早断裂。

5、LED灯

发光二极管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组成的晶片,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之间有一个过渡层,称为p-n结。在某些半导体材料的PN结中,注入的少数载流子与多数载流子复合时会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把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灯

⑺ 最早的照明工具是什么

白天的话是太阳 晚上在外面是月光 要么保存的自然火种

⑻ 请问究竟是谁第一个发明电灯泡

亨利·戈培尔发明的。

亨利·戈培尔(HeinrichGöbel,又名)1818年4月20日--1893年12月4日,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1848年移民到纽约。1865年,亨利·戈培尔改变了他的国籍。1854年时发明灯泡。

灯泡,通过电能而发光发热的照明源,由亨利·戈培尔发明(爱迪生实际上是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即发明了实用性强的白炽灯,而灯泡早在1854年就出现了)。

灯泡最常见的功能是照明。伴随社会的发展,对灯泡的利用也起着不同的变化,最初可能是为了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灯泡的使用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有了“汽车、美化环境、装饰”等等不同用途的功能性用灯。

(8)最早怎么照明扩展阅读:

主要缺陷

1,灯泡发黑

在技术上虽已采取了阻碍钨在高温下升华的措施,但事实上钨还能在高温下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热的钨蒸气遇冷后又凝华为固态晶体附在灯的内表面上。

所以灯泡会发黑变暗。另外,升华和凝华的结果使得灯丝变细,由公式R=ρ(电阻率)L/S(π r²) 可分析得到,半径r变小,灯丝电阻R变大,而灯两端的电压不变,P=U²/R ,所以灯的功率变小,亮度变暗。

2,灯的损坏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和温度有关。一般金属材料的电阻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灯丝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开灯的瞬间,灯丝温度低,电阻小,所以灯丝易出现过热而熔断。工作一段时间后,灯丝温度升高,阻值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灯的电流和功率接近额定值,因而难损坏。

一只“220V、60W”的白炽灯由公式R=U²/P计算得到的热态电阻是807欧,而不工作的冷态电阻实测值是63欧。

参考资料 :网络---灯泡

⑼ 最初人类用什么照明

一、 篝 火
时光悄悄地流逝。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增长着才干,认识了周围的许多事物,火就是其中之一。
原始人发明用火,是经历了艰苦缓慢的实践和认识过程的。
你看,当暴风雨袭来的时候,电闪雷鸣,雷电击到树木或其他容易燃烧的物质上,就会燃起熊熊大火。由于火山喷发或者陨石坠地,也会酿成森林火灾。
我们的祖先起初是并不喜欢火的。那时候,火对人类总是板着一副凶狠的脸孔:大火燃起,烈焰冲天,浓烟蔽日,所到之处,一片焦土。火的破坏性使原始人望而生畏,遇到大火就惊恐万状,逃之夭夭。
但是,遇到火的次数多了,人们就渐渐不以为奇,反而习以为常了。而且逐渐懂得了火也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大火过后,被烧死的野兽糊香扑鼻,香美异常,吃起来外焦里嫩;火能使人得到温暖,赶走寒冷;火还可以用作防御和攻击猛兽的武器,因为猛兽也是害怕火的。
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改变着原始人对火的认识,他们慢慢地由怕火而变成爱火。当大火再一次袭来的时候,他们不再一跑了之,而是果敢地小心翼翼地把一些还在燃烧的树枝拿回来,并且不断地给它添加新的树枝——精心地“喂养”起来。于是,由几根树枝架起的一堆篝火终于燃烧起来了。
当人类第一次围在篝火旁度过一个欢乐的夜晚的时候,该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他们兴高采烈,欢呼庆贺,甚至惊喜若狂。啊,他们终于用自己的劳动战胜了黑暗,赢得了光明!火堆,这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盏“灯”,这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人工光源。
火愉快地燃烧着,善良地微笑着,它由人类的敌人变成了人类的朋友。
原始人开始只是利用现成的火,后来渐渐想到应当保存火种——它们把火置于特别的监护之下,由专人负责看管,不让它熄灭。用火时把火生得旺旺的,不用时让火慢慢地冒着烟。一堆火种往往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
在我国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用火留下的灰烬堆积物。堆积物很厚,说明他们从天然火那里取来的火种昼夜长燃不熄。
天然火得来不易,原始人对火种的珍惜也就可想而知。古代埃及、希腊、伊朗等国的寺庙或城镇,经常点燃着一堆不灭的“圣火”。到了现代,虽然人们在生活中早已不再保留火种,但是,每当举世瞩目的亚运会或奥运会开幕,总有传递火种和点燃圣火的仪式,也是古代传统的再现吧。
火种既然十分珍贵,那么对于不慎让火种熄灭了的看火者,当然要给予非常严厉的惩罚。
惩罚归惩罚,万一火种熄灭了又怎么办呢?只好到邻近的地方去借火。
人们用寄生在桦树上的一种菌类来引火。这种菌类像个大蘑茹,点着后能像木炭一样缓慢地燃烧,等到需要火的时候,只需使劲一吹,它就会着起火来。
人们用树枝插在菌类上做柄,然后拿着这珍贵的火种飞快地跑过来,再点燃自己的火堆。
借火是很费事的,而且也不保险。有时由于离借火的地方较远,在半路上火种就熄灭了。甚至还可能借不到火,比如一场大水冲来,人们躲到高处去了,周围是一片汪洋,你到哪里去借火呢?
严酷的现实迫使原始人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摆脱对天然火的过分依赖,去争取用火的更大自由。
不知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的实践、探索,原始人终于发明了摩擦取火的方法。
摩擦取火是利用石块互相撞击迸出的火星来取火,这大概是一二十万年以前的事。摩擦取火在人类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取火甚至超过了蒸汽机,因为它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分开。
从那时以后的若干万年以来,人们一直依靠着摩擦取火来点灯;甚至直到18世纪末叶,人们还用火刀打击燧石取火。发明和使用火柴只是近一二百年来的事儿。
我们的祖先终于能够不依赖自然界而自己来取火了。只有到这时,人类才算初步获得了对热和火的真正支配权,才有可能利用它去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才有条件去不断发明和改进照明工具,直到制造出形形色色的现代新灯来。
二、从火堆到松明
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不了解火的本质和由来,而人类跟火的关系又非常密切,于是就把它当作神圣的东西来加以崇拜。
根据我国古代的传说,火是由一位名叫“燧人氏”的圣人发明的。而古希腊人说火是由一个叫做普罗米修斯的神从天上偷来的。他造福于人类,自己却受到残暴的众神之王——宙斯的惩罚。宙斯把他用铁链锁在高加索的山崖上,每天派一只饿鹰啄食他的心肝。但是普罗米修斯坚贞不屈,为人类忍受着苦难。
波斯的祆教是一种拜火教,它把火看成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礼拜圣火是他们主要的宗教仪式。奥林匹克的神庙里至今还保存着古代的火种,不时有人前往顶礼膜拜。
人类学会用火以后,火的神秘性就慢慢地消失了,但是火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却越来越密切。
使用火堆照明持续了几十万年。原始人在野外露宿的时候用它,在洞窟里穴居的时候用它,学会盖房子搬进屋子里以后还用它——他们在屋子中间挖一个不太深的方形坑,叫做火塘,就在火塘里生起火来。
你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吃过晚饭以后,一家人围坐在火塘周围的土台上,男人们修理工具,谈论着狩猎、耕种的事儿;女人们紧张忙碌,干着缝补、编织的活计;孩子们嬉耍好奇,贪婪地倾听着大人的谈话。
为了做些夜工,即使是在盛夏酷暑的三伏天,人们也得点起火堆,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在火边忙碌;火堆冒着烟,尽管屋子敞开大门,屋里还是浓烟滚滚,熏得人涕泪交流。这当然是很不舒适的。
许多许多年过去了,人们从生活经验中得知,燃烧一根木棒有时也能把整个屋子照亮。于是火堆就逐渐被一根点燃着的木棒所代替。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既可以减少屋子里的浓烟,又能够大大节省木柴。
点燃木棒也带来新的问题。首先是这根木棒需要竖着放,放得高一点,这才能把它有限的光芒射开去,让更多的地方照亮。另外还必须把木棒烧着的一头朝下,斜拿着,否则它会熄灭,正像划着的火柴必须头朝下才能更好地燃烧起来一样。
当然,把一根沉重的木棒拿在手中,叫它尽情地燃烧,这总不是个办法。
于是,人们又开动脑筋,发明了放置燃烧木棒的架子,解决了用人手拿木棒的问题。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木棒只要点着就能燃烧,但并不是同样多的光。含树脂多的木棒燃烧起来比含树脂少的木棒明亮得多,而且点燃时间也长。最适合用来点燃照明的木棒是松木,后来人们就把松木照明称之为“松明”。
松木并非到处都有。怎么办?人们把松木里的“精华”——松脂提取出来,用其他木棒蘸上一点,结果制成了人造松明。人造松明发出的光并不比天然松明差,而且使用更方便。
你知道吗?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一带盛产松木,当地居民把松明叫做“明子”;在没有电力照明的边远地区,现在夜晚还往往点着“明子”照亮哩!
如果是晚上出门走夜路,点着的松明就得拿在手里,人们又叫它“火把”。
我国南方没有松明,火把是用干草、枯枝扎成的,上端放在松脂或者脂肪里浸过。另外也可以利用毛竹,毛竹经过溪水漂洗再劈成细条,绑扎在一起就是很好的火把。火把燃烧起来火光熊熊,既明亮,又耐久。
火堆不单用来照明,而且首先是做饭、取暖的热源,一当两用。只有在发明了松明和火把以后,人类才能够骄傲地宣布:我们终于有了与热源分家的专门的照明工具了!
(节选自人类照明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