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出拍摄人物采访时,背景太亮,人物面部太暗,该如何处理
可以带一把带有亮色涂层的反光伞, 或者通过后期技术处理.
B. 中央电视台记者外出采访时手上拿的录音工具叫什么
大容量录音笔,若果是有摄像机的话,可以采用采访用话筒,音视频都有
C. 杂志社记者出去采访需要带什么设备
相机,录音笔,采访本和笔,最重要的是记者证
D. 记者外出采访都需要哪些证件光一个采访证就可以乱采访吗记者都归哪部门管
1、记者采访须持记者证,记者证是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依法统一印制并核发。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新闻记者证的申领、核发、使用和管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须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
第三条 新闻记者证是新闻记者职务身份的有效证明,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依法统一印制并核发。
境内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新闻记者证。
2、无证记者属假记者,假记者以采访为名行敲诈之行,可由公安进行打击。对只有采访证但有工作单位的记者,由新闻出版署对其所在单位进行处理。
3、记者归所属媒体管理。
(4)外出采访通常使用什么照明工具扩展阅读:
华夏时报允许无证记者采访被罚
行政处罚决定书
新广出函〔2018〕85号
华夏时报社:
经本机关依法查明:
你单位允许尚未领取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单独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吕方锐等人于2017年3月到华夏时报社入职,从事采编工作,期间你单位没有为其申领新闻记者证,并允许吕方锐单独从事新闻采访活动,采访并发表《北京景区违建别墅后续:别墅已被完全拆除》等78篇新闻报道。
以上事实有以下证据为证:署名作者为吕方锐的报道,本机关对你单位李爱明、陈锋、吕方锐等人的询问笔录等。
2018年3月1日,本机关向你单位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新广出函〔2018〕61号)。你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未向本机关提出陈述和申辩。
你单位允许尚未领取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单独从事新闻采访活动,违反了《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之规定。现依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决定给予你单位警告,并处1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同时责令你单位立即纠正领取新闻记者证方面存在的问题。你单位须在接到本决定书后10个工作日内,凭缴款码0000001800819511,通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足额缴纳罚款。
如你单位对本决定不服,可在接到本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本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六个月内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行政复议和诉讼期间,本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也不履行本处罚决定的,本机关将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8年3月20日
E. 古代用什么照明
蜡烛。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现代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5)外出采访通常使用什么照明工具扩展阅读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
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
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
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F. 户外用什么手电筒
1、性能稳定,可靠性高
户外运动对照明工具的要求是“随时可用,功能够用”,可靠性不佳的照明工具,在关键时刻无法工作是致命的,最严重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因此,高可靠性是选择户外运动照明工具的最重要原则。稳定的品质及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户外手电选购需要首先考虑的。
2、防水性能好
相对普通家庭使用而言,户外手电需要首先解决防水问题,防水标准在IPX-4以上就可以了,当然对抗雨水就不在话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防水也是属于户外可靠性的内容。户外手电往往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具有多重防水胶圈保护,以保证足够的防水能力。
3、携带方便
户外手电要尽可能做到携带方便,外出携带不增加负重,节省体力,一般的个人户外手电最好控制在100g以内。强光型户外手电外形不适宜过大,重量建议控制在200克以内。
4、省电
目前强光手电通常采用可充电锂电池18650为电源,强光连续照明时间通常为2.5小时,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需要带上备用电池。同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适当选择中光或弱光照明是有利于延长手电照明时间的。另外,也可以考虑选择使用多节电池供电的手电,这样续航时间更长。
5、多档位
很多初选户外手电的朋友,总觉得多档位的手电操作太繁琐。其实不然,户外手电具备多档位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要具有强光、弱光、爆闪功能。单档位的手电不够灵活,具备中光或弱光的手电,可以适时切换,一来有助于散热,二来也有利于延长手电的照明时间。最好有一只低亮档能达到几十小时以上的手电,以备在极端情况下可以连续每晚照明超过一周。多档调光技术的出现,使亮度和续航时间这对鱼和熊掌出现在同一只手电上。你可以在营地、徒步、搜索等不同用途时选择最合适的亮度,同时合理地节省宝贵的电能。同时,多档调光技术还衍生出不少辅助功能,比如SOS求救信号,遇到危险时可以发出求救摩斯密码,向搜救人士求救。
6、亮度高
户外活动环境复杂,谁也不能保证你会遇到什么情况,在需要高亮度照明,手电却力不从心是很危险的。同时,远射灯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也能使他人更容易发现。因此,一款高亮度的手电是必备的照明工具,特别是用于对不熟悉路段的探索上,手电的最高亮度最好超过200流明,照明距离100米以上。
G. 外出探险一般都带什么工具(指比较小的可以随身携带的)
瑞士军刀,小手电筒,头灯,火柴,防风打风机,水袋,手机,GPS,指南指,求生哨,户外手表,遮阳帽头巾,眼镜,小背包,个人用品,个人药品,备用食品(压缩饼干、巧克力、牛肉干、葡萄干、能量棒)
望采纳
H. 探险队员用来照明的东西是什么
详细点。是镁带燃烧能瞬间产生高温,可将胳膊粗的钢材烧断,极好的开门工具。
或者还有荧光棒发光原理:
荧光棒中的化学物质主要由三种物质组成: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和荧光染料。简单地说,荧光棒发光的原理就是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发生反应,将反应后的能量传递给荧光染料,再由染料发出荧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荧光棒中通常放置了一个玻璃管夹层,夹层内外隔离了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经过揉搓,两种化合物反应使得荧光染料发光。
2. 发光特性:
荧光棒的棒刚折亮时的亮度越高,发光时间就越短:
根据荧光棒的这个特性,我们把已经发光的荧光棒放在低温环境中(如:冰箱、冷柜),就可以抑制荧光棒中两种液体的化学反应,取出后可继续使用。
3.安全性:
近几年来,儿童和年轻人把荧光棒当成一种时髦的玩艺儿,也曾有媒体说:“荧光棒所含成分为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苯二甲酸二丁酯,具有低毒性。如果不慎发生泄漏,被人体误吸或触碰,会造成恶心、头晕、麻痹甚至昏迷等伤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对此,记者采访了专门研究荧光棒的化学专家、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所的赵福群,他表示,只要使用方法正确,荧光棒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
赵福群认为,由于荧光棒中的液体化学物质被聚乙烯(塑料)包装,所以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因为荧光棒所发出的光是靠化学反应激发染料发出的非放射性光,而不是由放射线激发染料发出的光,不会伤害人体。但赵福群也对时下有些人为追赶时髦,将荧光棒弄破,把里面的液体涂抹在身上的做法表示反对,因为荧光棒中的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注意不要让儿童误食。
之所以有观点认为荧光物质会伤害人体,是因为在有些夜光手表、矿井应急信号灯等中用的都是放射性物质,使染料在黑暗处发光,所以人们误认为荧光棒中也是运用了放射性物质,形成认识上的误差。消费者鉴别某夜光产品是否为放射性发光的办法是,放射性发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光强度弱些;而非放射光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4. 注意事项:
荧光棒中的液体不可食用,且具有一定的黏附性。如果泄漏:容易污染家具、地板、衣物、皮肤等,若出现以上情况须及时清洗;如果荧光棒中的液体进入眼睛中,须及时用清水洗净或就医。
因此,严禁用刀或剪刀弄破荧光棒的塑料管;严禁扭曲荧光棒,以防荧光棒中的液体泄漏。
I. 记者外出采访,应该用什么姿势才正确
是一条乡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