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怎解
就是楞严经中来的观世音自耳根圆通: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贰』 请问,楞严经中所提到的,火头金刚的法门该如何修
成观法师《楞严经义贯》
18. 火大圆通(乌刍瑟摩明王)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注释】
“乌刍瑟摩”:义为火头,也就是火头金刚,密教称为乌刍瑟摩明王。又密教中又有一尊秽迹金刚,是与乌刍瑟摩同尊异体之尊。类似显教之普贤菩萨与密教之金刚萨埵、或金刚手菩萨。
“性多贪欲”:此“欲”指淫欲。那时乌刍瑟摩犹在凡位。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第一义大空”是一切空之王,这尊佛以证此空为其本修因,故以彼为佛号,示因果不二也。《法华经》中佛说:“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发心。”可见乌刍瑟摩亦与释尊,往昔曾同在空王佛座下为同学。
“说多淫人成猛火聚”:凡众生淫欲起时,全身火热,故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此淫欲之火,不但能乱性,坏人理智,烧诸善根,而且能焚灭心中智慧之种,令成焦炭,化为乌有。且淫欲,当人在生时现为欲火,令造众业;当人死时则化为业火,引领中阴身生于恶道。
“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这是空王佛善能观机施教,令行者于断惑与证真二事,会在一处,亦即是当体转烦恼成菩提也。“诸冷暖气”,指令行者不但觉了,而且观察淫心动时“暖气”如何生起,如何运行,乃至如何遍布四肢百骸,以至如何令全身皆有如猛火在焚烧一般;并且还要更进一步防微杜渐,亦即观察了知欲心未起之时,全身本来清冷之气(“冷气”),如何在欲心刚发动时,渐渐有暖气或热气产生,从何处最先产生,随后传到何处,最终如何次第及于全身。如是观了,即知淫欲之心如何影响整个色身,乃至如何令色身发起不可遏抑的变化及冲动,甚至会不计一切,必定一求满足而后已。
“神光内凝”:“神”,不可思议、超乎凡俗之理解,称之为“神”。以此“光”为真如来本心之本有智光,故超乎凡俗之思议境界,因此称之为“神光”。“凝”,凝聚、收敛。须知淫心动时,整个六识心都往外奔逐追求,故是极端放逸。然此放逸求欲之心,原与真如本心,非一非异:若放逸之,则成焚身之欲火;若内敛之,则成神光——同是一心,其用之方向不同,一往外驰、一向内聚,即有天渊之别。往外奔则光热发散,耗神费力,令心狂乱;内敛则光热内聚,转成清凉。
“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这就是所谓“就路返家”,也就是前面所说:将断惑与证真合在一处,转烦恼为菩提,将最弱的转成最强的,将最大的缺点转成最大的优点:同样是火,就看你怎么用它。附及,这与现代将粪坑或垃圾场、或堆肥所生的沼气,用作燃料的煤气一样,即是转最无用之物变成最有用的。这又可见,淫心与智慧本是两极端,然而净与秽并非绝对的,也并非决定的;亦可见佛法所说的“诸法无自性”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亦可知净与秽本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所以可转。然而要转秽为净,是须要有大力量的,而这大力量却只在一念之间;不过这一念之间,却包含了极多的善根及无量劫的修行,方能得此智力,令于一念相应,成就此一念之转——因为一切的凡圣、迷悟、生死涅槃,也都是在于“一念之转”。故须知此一念之转,实是旋乾转坤、一百八十度大转,是非同小可的转,故勿轻此“一念之转”,以为只是“一念”而已,没什么了不得。又,前面虽说淫心与智慧皆无自性,但莫闻无自性即说“淫欲即智慧”,那是混淆是非、谤一切法的。因为只说两者皆无自性,并未说“淫欲即是智慧”,因为多淫还是会令人欲火焚身,令人于生时为迷愚之人,死后堕焚烧地狱;而智慧还是会令人清凉、光明,生时得为贤圣,当来得证无上菩提。故其间是有绝然的不同的:然其差异,如上所说,只在一念之转:一个是往外驰逐,另一个是向内凝摄。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谓乌刍瑟摩以火光三昧之定慧力,断诸结使,而证入圆通,示成阿罗汉。
“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以受佛开示而得修证道果,逮得已利后,发愿护佛正法,报佛恩也。“力士”,即金刚力士,又称金刚密迹或密迹金刚。以其降伏魔怨之力巨大,故称力士。又以其行迹隐秘,不为凡夫所知,亦不易为众魔所觉知,故称“密迹”;又以其行迹连魔亦不能觉知,故其欲破魔时,魔便不易遁形。又,金刚者,坚固不坏,而能破坏一切,此指能破坏一切恶业之障。又,火头金刚之三昧真火,可焚烧一切众生诸恶业、烦恼、以及魔业、魔障,故为佛之金刚护法,最为称职。
“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暖触”,即火大暖热之触。“无碍”,以身中“火大观”之观行成就,故能化淫心为道心,转欲火为智火,此智火反而能够焚烧身心烦恼,故此智火今于身心中流动,所至之处,惑业焚尽,而令此智火更加盛大,此即密教护摩中所谓之“以烦恼薪投智慧火”,是故此智火所至之处,一切无碍:原来是智慧的,还是智慧,且以三昧力而智慧益进;原来是杂染、烦恼的,都被三昧真火一烧,也变成为三昧真火的一部分!“流通”,流贯通达。以此三昧智火能焚烧一切杂染恶业,故得转一切业为纯一之智火,此纯一之智火便得以流贯通达于如来藏性。
“诸漏既销”:神光智火既通达藏性,故一切诸漏无不销镕。
“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智火既达藏性,故现在之智火不但是从五根六识心中出,乃至是从如来藏心中而出,以如来藏之智火,其性纯一、不可思议,故得自在化为众宝之焰。此时火焰不但转成众宝之色,且火焰遍于全身,不只是在头部有火而已,因此就有如诸佛如来全身发光一般,全身上下皆是三昧宝焰智火。因此,金刚菩萨即示现成佛,故说“登无上觉”。(附及,依密教而言,乌刍瑟摩明王为释迦如来之化身。)
【义贯】
“乌刍瑟摩”金刚“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得以宿命智“先忆久远劫前”,那时我仍身居凡位,“性多贪”淫“欲”。彼时“有佛出世,名曰空王”佛,佛世尊向我开示“说多淫”欲之“人”,于生时及死后,其身心常“成猛火聚”,佛于是依我之根性,而“教我”普“遍观”察自身“百骸四肢”之中,欲心未动时之“诸”本来清“冷”之气,及欲念萌发、起动后之“暖”热之“气”。(由此观察而确实了知淫心如何生起,淫心如何发起暖气,并如何转本来清凉之气为热火,乃至如何焚烧全身,成为一大火聚。)我又依佛所教,收摄心“神”外洩(xiè:即“泄”)之“光”,转而向“内凝”聚不动,而得正定,复以正定力“化多淫心”之欲火,转“成智慧”之“火”,而成就火光三昧。“从是”之后,“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金刚。“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断诸结使,证入圆通,示“成阿罗汉”,当下即“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时,“我”愿现“为”金刚“力士,亲伏”众“魔怨”,护佛正法。今“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火大之“暖触”,了欲火及其暖触生住异灭之相,以知其性故,从而能转化欲火为智火,是故此神光智火于身心中畅行“无碍、流”贯“通”达如来藏性,“诸漏既”为智火“销”镕,即于遍身“生”起“大宝”智火之“焰”,以第一义火光三昧力,转凡成圣,“登无上觉”地,“斯为第一”最妙圆通法门。
【诠论】
关于“转欲火为智火”这件事,还须再稍加参究一下:虽然欲火可转为智火,但欲火并非智火,智火也非是欲火;虽然两者皆是火,此二火大究竟之性虽同,但其相与用则大不相同,这是由于其目的、对象以及作用皆大相迳庭故:欲火是心中有一淫念,欲取外之有情(对象),与之行男女根交接之事(作用),从而于其中产生身触,六识复攫取此触以为受用(目的);而所谓欲火即是在起念、期待、追求、实践、及正在采取此等身触而受用之际,全身所生的热望之火。但是智火却正好相反,它是用强烈的智慧之力,集聚而成有如火炬一般,去烧熔一切烦恼、杂染(作用),如贪欲、瞋恚、愚痴等(对象),以达离系、平等、真如之境(目的)。故,简言之,一个是有害的火,一个是有益的火,欲火与智火最大的差别即在于此;因此切莫说“欲火即是智火”。
问:“那么,‘烦恼即菩提’怎么说?”答:这道理也是一样:那是指烦恼与菩提究竟之性皆同,皆是如来藏所现,其究竟之体虽皆同,但其所现的相与用,却绝然不同;因此,虽十法界皆同一真如,但十法界之六凡四圣、三界六道,还是万象森然,丝毫不会相混相滥:愚夫还是轮转受苦,圣贤还是解脱、受正法乐住。故除非已有定慧之力,能转烦恼为菩提,否则,对你而言,烦恼还是烦恼,菩提还是菩提;光说“烦恼即菩提”,而以为不用修行,而菩提可得,甚或说:“不用修行,烦恼当下即是菩提”,那是闭着眼睛说瞎话,自欺、自慰、自我陶醉,犹如说食不饱,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是故,虽然“烦恼性”究竟而言即“菩提性”,但你还得有那能耐、真正能“转烦恼为菩提”,不是空口说白话,就能得菩提之体、乃至起菩提之用。那么,能转烦恼为菩提的“能耐”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定慧力”,而这定慧力是须极勤苦修行才能有的,不是徒讬(托)空言、不须修行即能无中生有的。若不如实知见、如法修行,便极易堕到口头禅、文字禅、野孤禅的境界中去。烦恼与菩提如是,同样的,欲火与智火亦复如是:除非你能转欲火为智火,否则莫说“欲火即是智火”,那样即成恶取空邪见。又,为了避免众生不了,而堕入如是邪见(因此以淫欲为佛道!)故以慈悲故、为护如来正法故,即使你真能“转欲火为智火”,也不作如是宣说:“欲火即是智火”,以坏因缘法相,误导众生故。最后,欲火与智火,虽然都是火,但天下有种种无量之火,不要说“所有的火其体、相、用,皆是相同”,此是愚人虚妄之论。(附及,光是人体内之火,依中医而言,就有非常多种,其性相皆不同,如肺火、肝火、心火、胃火、肾火、脾火、虚火……。更不论外器界之火了。)
『叁』 如何化淫欲心为智慧火火光三昧法门怎么修
火光三昧——化多淫欲火??为智慧之火
楞严经原文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以下是我结合宣公上人,还有其他高僧大德对此段的讲述,综合穿插而成,如有不对之处,忘师兄们指正。
乌刍瑟摩,火头金刚,金刚护法尊神。因性多贪欲,贪淫积习成性,常被男女贪欲的妄想所逼恼干扰。空王佛出世时,自空王佛处得授妙法,遍观四肢百骸,淫心顿灭,成为正定,求欲火了不可得,转多淫之欲火成智慧之火,证得火光三昧。从而销灭诸漏,断除结缚,得入圆通,成就大阿罗汉。因感佛恩,发愿护法,诸佛成道时,皆为金刚力士,拥护诸佛正法,亲自为诸佛降伏诸魔怨敌。
火光三昧,火光即智慧,三昧即禅定。
淫欲属火,为暖性,是烦恼火,暖极则成火,故贪欲多而成大火聚。若不加以调伏,则变成业力之火,最后成为三恶道果报之火。淫为坏定之冤贼,应首戒之。
贪欲之人,常执著女色,故而四肢百骸生出暖气,若不执著女色,则遍体清冷。
多淫之人,生时为欲火所烧,死后再被业火所梵。欲火危害色身,业火烧毁善根、烧灭智种、危害慧命。若要强健色身、救护慧命,就要灭淫欲之火。灭淫欲之火,则应遍观人身四肢百骸冷暖气息的变化。
欲心不起,身心清凉;欲念一动,全身发热;若淫心不息,欲火则转为炽盛。
欲心升起时,遍观全身百骸,审察烦恼欲火从何处生起,从手足生或是从骨髓生。这样遍观暖触,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欲火自息,而成正定。因定发慧,故能神光内凝,修行至此,便可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初观百骸四肢,是观身中欲火;后神光内凝,是观心中欲火。遍觉身心,求欲火不得,遂化淫心为道心,转欲火成智火。淫火既消,智火已成,不再为惑业所障,而悟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故得无碍流通。
智慧之火,能烧烦恼惑业,令人安乐无碍,谓之大宝焰。神光智火,流贯十方,融通如来藏性,成就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故能消灭诸漏,而得大宝炎的智光,即火光三昧,转凡成圣,登无上觉位。
一切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淫欲心未生时,身心是清凉的,是为冷;
淫欲心活动时,身体开始热恼,是为暖;
淫欲心升起时,观察四肢百骸身体当中冷暖气息的变化;
淫欲心活动时,观察淫欲从哪里来,淫欲的根源在哪里。
清凉之相和热恼之相在心中交互作用,有时清凉,有时热恼。这时要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一念心内凝。要知道达妄本空,觅心了不可得,妄想最怕回光返照,所以面对烦恼第一件事就要回光返照,脱离妄想。回光返照就开始安住真如,跟妄想的相状脱离,不住在妄想上,就能转化多淫的心成智慧之火。
安住真实,不随妄转,就能够转变妄想。淫欲之火升起时,回光返照,就会神光内凝,然后再用种种方法对治,就能转淫欲之火成智慧之火。
摘录增补
观察欲心未起之时,全身本来清冷之气,如何在欲心刚发动时,渐渐有暖气或热气产生,从何处最先产生,随后传到何处,最终如何次第及于全身。如是观了,即知淫欲之心如何影响整个色身,乃至如何令色身发起不可遏抑的变化及冲动,甚至会不计一切,必定以求满足而后已。
神光内凝:乃向内反观此冷暖气之体性,淫心动时,整个六识都往外奔逐追求,极端放逸。此放逸求欲之心与真如本心非一非异,若放逸则成梵身之欲火,若内敛则成神光。同是一心,一往外驰,一向内聚,往外驰则光热发散,令心狂乱;向内敛则光热内聚,转成清凉。
转载
『肆』 印光大师:如何才能修得念佛三昧
您好,想要念好佛号一定要学到正确的方法,不然念佛多年,功夫回提升不大,时间就白白答浪费掉了,建议您看看具备佛知佛见的大善知识佟爱国老师开示的《妙音居士学念佛》、《如何念佛调息与真干》,您真正掌握并落实了,会给您的修行道路上带来很大的帮助,愿您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阿弥陀佛。
『伍』 如何才能修得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禅观之一。指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亦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之三昧。分为因行、果成二类。
因行
因行念佛三昧,指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反之,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
果成
果成念佛三昧,指上记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因行念佛三昧为‘修’,果成念佛三昧为‘发得’。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中):‘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中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亦载,念佛三昧能灭除种种烦恼及先世诸罪。
三昧
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佛力, 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然行人当知,如楞严所说“归元有多路,圣性无分别”,三昧必不离于佛法之根本,必定与离一切相相应,与解脱相应,与戒定慧相应,必不会只在胜境等相上相应,如金刚经[1]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知,若遇人自称三味,只知说见着什么相,而于解脱和离相都无有言,则知其是假非真。
念佛
念佛之本意在忆念、追想,由内在之思忆表现于外者即为称念,称念配合深入之观想,于醒、梦、定等之际,皆念念不离佛,此亦称般舟三昧。又于文殊般若经,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
“三昧”者
以念佛之心,证三昧之定,谓之念佛三昧。其中,念佛是一行之别目,三昧是禅观之通名,通别合称,故得此名。
梵语“三昧”,译中文为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
寂照双融
寂为体,照为用。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即因果,差别万千。实相与因果,喻如一球。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寂之与照,喻如水月,水静不动如寂,显月全影如照。不寂则不照,欲照则需寂。是故体须寂,照方用。体用一如,寂照同时。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照双摄互融,故名寂照双融也,此为正定。
妄伏真现
妄心伏匿,真心发得也。要之,修四禅八定或参禅人,以唯仗自力,并无佛力,故于功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现前,幻出幻没,恰如阴雨转晴之际,浓云忽绽,日光迸发。此时恍兮惚兮,变化莫测。若非真开道眼者,则难识辨真伪。若错认消息(以魔境为佛境),则着魔发狂,不无可能。而修念佛三昧者,以真信切愿之心,执持名号。以持名故,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喻如杲日丽天,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灭迹无踪,即歧路是非之念,亦无由生。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此时于三昧中,或见西方之圣境,与净土三经所说无异;或睹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殊异超绝等等。所以由念佛而证三昧,其过程以有佛加故,并无魔扰。
修行方法
称名念佛
一心称念佛名,达到一心不乱,本尊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阿閦佛等。
相关经典有《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观像念佛
观佛形象,一心系念。
相关经典请参考《坐禅三昧经·第五治等分法门》
观想念佛
一心观想佛之相好。
相关经典有《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实相念佛
一心观佛之法身实相。
相关经典有《佛说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经》
实相念佛境界高深,鲜有人涉及,其经典也不如称名念佛的经典流通广泛,特辑录部分如下:
《佛说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经·正观品第十》
隋天竺三藏达磨笈多译
尔时,不空见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诸佛所说菩萨念佛三昧者,彼菩萨摩诃萨应当亲近修习何法,能得成就思惟三昧耶?”
尔时,世尊告不空见菩萨摩诃萨言:“不空见,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诸佛所说念佛三昧,欲得常睹一切诸佛承事供养彼诸世尊,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住正念远离邪心,断除我见思惟无我,当观是身如水聚沫,当观是色如芭蕉虚,当观是受如水上泡,当观是想如热时焰,当观是行如空中云,当观是识如镜中像。菩萨若欲入是三昧,当应深生怖畏之想,当念远离讥嫌免他诃责,当念除去无惭无愧成就惭愧,当应成就奢摩他、毗婆舍那,当应远离断常二边,常念一心精勤勇猛除去懈怠发广大心,常念观察三解脱门,常念先生三种正智,常念断灭三不善根,常念成就诸三昧聚,常念成就一切众生,常念等为众生说法,当观四念处,所谓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当念四食过患,所谓抟、触、思、识等,于是食中生不净想,当念四无量,所谓修于大慈、行于大悲、安住大喜、具足大舍,当念成就诸禅而不味著。然复思惟一切诸法,常念不惜其身不保其命,舍身及心摄受多闻,念如是法,应如是护不得诽谤,多闻法财如所闻法如义受持,于诸佛所起尊重心,又于法僧生肃恭意,亲善知识远离恶友。除灭世间无义语言,不著世乐,不舍空闲,住于一切生平等心,于诸众生无有退没,无损害心亦无妒嫉。于一切法起称量心,不作罪恶心无垢染,一切诸法无处可得。常求甚深广大经典,于中恒起增上信心,莫生嫌疑无为异意,如是经典最胜广大,常念诵持,常思演说。何以故?是为诸佛世尊道法,独能生成佛菩提故,于当来世得彼无量诸佛功德,应当为他如法宣说。降伏憍慢莫乱正闻,恭敬尊重供养是法,舍诸欲求息诸诤竞,除诸睡眠灭诸疑网,殄绝迷惑明识我见,不事戏论远离尼乾、邪命自活遮罗迦波梨婆阇语言论等。常应善住檀波罗蜜中,圆满尸波罗蜜,常念羼提波罗蜜,不舍毗梨耶波罗蜜,游戏禅波罗蜜,具足般若波罗蜜,弃舍身命无爱惜心。如四大性不可改变,如于地界起平等心,水、火、风界亦复如是,成就身业心意精勤,无不活畏,不贪衣、食、汤药、床铺、房舍、殿堂一切众具,乐行头陀常住知足,不求利养,不事名闻,凡是爱著悉灭无余。观四念处断四颠倒,不念恶刺永度四流,修四如意住四威仪,当具五根亦增五力,应灭五盖不用五情,远离五浊成五解脱,得入内自思惟广大圣智,正观五阴,不行六尘,降伏六根,亡灭六识,断绝六受,除六渴爱,行六念处及六智分法,于六通中常求利益,修七觉分通达七界,灭除七使及七识住,离八怠惰除八妄语,明了世间八法所因,应得八种大人觉法,证八解脱修八正道,亲近思惟广大分别,专精远离九众生居,灭九种慢捐弃九恼,常思九种欢喜等法,亲近修习九次第定,终不念行十种恶业,而勤造作十善业道,常求如来十种力智。
“不空见,我今为汝略说如是菩萨摩诃萨念佛三昧法门,诸所当得大利益事。若有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念佛三昧,如是修者名报佛恩。思惟是者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当满足彼诸佛法,乃至能为一切众生作大依止,亦令成就无上种智故。不空见,斯诸菩萨摩诃萨有大智故乃能思惟,非彼声闻、辟支佛人得观察也。不空见,若人于此念佛三昧,或时亲近思惟修习,若受持、若读诵、若书写、若教书写、若教读诵受持、若少开发、若为解说、若能广宣,彼虽少时勤苦疲劳,然其所作终不虚弃,必获果报得大义利。不空见,彼菩萨摩诃萨以为他受持法故,速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当来世决定作佛。不空见,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彼声闻、缘觉二乘境界。若人暂闻说此法者,是人当来决定成佛无有疑也。”
尔时,世尊为重宣此义,以偈颂曰:
“若人欲修此三昧,能念一切诸如来!
彼既思惟是法门,诸非法处当远离,
亦当远离无惭愧,破除断见及与常,
复应安住三空门,当念勤修解脱智。
既拔三种不善根,即亦思惟三善本,
若知观察三受处,得斯妙定良非难。
若人欲求胜三昧,先应持戒后修智,
自然远离诸邪见,亦无戏论及语言,
次第观受斯皆苦,然后观察生灭心。
若人思惟三昧时,当应深念出世事,
诸法有疑咸悉除,得此三昧甚为易。
亦应善通四念处,先当观身不暂住,
恒求解脱及禅定,不爱寿命岂惜身?
弗以多闻陵侮人,宁当诽谤于正法?
闻正法已能思惟,昼夜受持身所诵,
尊重诸佛深敬法,承事僧众不敢轻,
善知识所常念恩,远离一切诸恶友,
不与恶人同坐起,除彼为众说法处。
为求最上菩提故,终勿舍离阿兰若,
一切众生皆平等,于诸法中莫分别。
欲求彼法真实际,诸法相中无著心,
彼轻慢意悉能除,不久必得此三昧。
明识我见及疑心,亦当觉察诸调戏,
不得起于恶欲意,应灭诤竞与睡眠。
若不学彼外道法,诸是戏论自然除,
但能随顺佛法言,求此三昧须臾获。
常行布施及戒忍,勇猛精进无倦时,
恒处禅思及智慧,自然得斯三昧行。
能施头目无爱畏,舍余诸物终不疑,
彼趣菩提无艰难,亦速获斯凝静定。
若能持心如大地,又同水火及与风,
更等虚空无边崖,彼人速得此禅定。
若有精诚身口意,彼不贪食及衣财,
其于众具既无求,能如是修证三昧。
应常专念四正勤,亦当成彼诸神足,
速须远离颠倒想,烦恼棘刺先断除。
当念杜绝四流河,亦思干消诸渴爱,
具足五根及五力,分裂破坏五盖衣。
五种欲事不俱怀,内心幻伪亦宜舍,
复当愿求五解脱,思惟五身三摩提。
应速观知五阴处,正心和敬于六缘,
彼不恭慎应远离,亦当减损六触身。
于六受处心正观,常念断除六种爱,
复以六通成就世,亦修六念及智明。
勤求七觉七圣财,必须舍彼疑惑处,
欲得三昧恒若斯,渐当散灭诸烦恼。
彼常远离七识住,斯八颠倒亦拔除,
若能住于八正道,自当速证此深定。
恒住八大丈夫行,复以八解自娱心,
不染八法离世间,获最胜智当不远。
于他人所无嗔心,先应除此九种慢,
思九欢喜根本法,得彼次第九种禅。
绝此十恶不善因,应修智人十种善,
若能修行十种力,得是三昧终无难。
当念摄持诸善法,放舍不善众恶缘,
前后勤求彼正念,证此三昧岂能久?
若住如是三昧已,当转智力不思议,
遍见诸佛金色身,所生常得闻正法。
若欲见彼诸世尊,或已灭度及现在,
当来一切愍世者,应思惟此胜三昧。”
『陆』 怎么维修吉利金刚仪表
接到车的复时候,车主形容故障制现象,一开钥匙仪表背光灯不亮,ABS灯亮了修理厂给消故障码,因为没有解码器直接拆的电瓶负极线,当时还没关钥匙,反复接了几次电瓶负极然后背光就不亮了,是仪表的问题了,直接拆仪表,由于没有电路图,在车上现量了一下电源,A16 C11
C12三根火线,拆开仪表加电,信号指示灯都正常,背光照明也不完全不亮,而是只有一点点的亮,单个测试发光二极管也没问题,接着找到背光灯驱动三极管,测量阻值,发现左下角跟上面的脚已经接近短路,正常阻值红表笔测量左下角,黑表笔测量上面脚跟右下角阻值应该都是600左右,反着量阻值无限大,找旧仪表找到类似的三极管换上,故障解决!
『柒』 得念佛三昧后怎么修
抄得念佛三昧后修行方法如袭下:
称名念佛,一心称念佛名,达到一心不乱,本尊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阿閦佛等。相关经典有《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观像念佛,观佛形象,一心系念。相关经典请参考《坐禅三昧经·第五治等分法门》
实相念佛,一心观佛之法身实相。相关经典有《佛说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经》实相念佛境界高深,鲜有人涉及,其经典也不如称名念佛的经典流通广泛。
念佛三昧,诸家所说此类三昧之相状、功能等虽皆通称念佛三昧,然诸佛有三世、十方之异,并有法、报、应三身之别,故‘念’于观、称等有种种不同。据昙鸾之略论安乐净土义、道绰之安乐集等所说,专注且相续不断地念‘念佛三昧’之相状或佛之神力,念佛之智慧、毫相、相好等,念其本愿,称名等,总称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者,以念佛之心,证三昧之定,谓之念佛三昧。其中,念佛是一行之别目,三昧是禅观之通名,通别合称,故得此名。
『捌』 如何修三昧真火
修行掘火定。
『玖』 如何修得念佛三昧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四部《阿含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